“就算城市容不下,又能如何?墨家若得天下,靠对村社的控制,难道不能组织那些人去开垦新地吗?”
适说到这,眉飞色舞地说道:“我的两位夫子曾遍游九州,说如今天下地广而人不充。铁器牛耕垄作若行于天下,吴越之地,皆是沃土,供养百万亦不难。”
“百万尚可供养,你认为天下那样的人不下十万,这有什么可以担心的呢?”
这话说的也是半真半假,因为两位夫子根本就不存在。
但是,吴越之地现在确实地广人稀,将来苏浙那是天下富庶之地,县区泽加上长江三角洲平原,如今有了铁器完全可以开发。
苏浙太湖,以墨家足够的执行能力,再加上已经出现的种种新的生产工具,一片沃土并非难事。
见适如此高兴,高孙子也终于确信适是心怀利天下的,也终于被适所说服,低头道:“你的话,是有道理的。是我,对于巨子的仁和义,不能像你这样理解深刻啊。”
适还礼之后,叹息道:“归根结底,墨家得天下越早,那些人受的苦就越少。”
“所以,我才要做烈酒璆琳,以充义师之铜;才要默许宋地驱民,以增加沛县的人手;才会要趁此机会,一举击溃越人,使得泗水流域被墨家掌控。”
“这一切,都是为了最终利天下,都是为了最终爱天下人。只是,仁也有大仁、小仁啊。”
“巨子缘何评价王子闾只是小仁?墨家的仁,是与儒生的仁不同的。”
“想要做成这件事,就需要上下同义。义不同,心则乱,力不足。所以,请您一定要支持我的义,以求能够真正大利天下、大爱天下。”
“巨子让你前来,我想也是为了让咱们两个义同啊。这是巨子的期盼,他的期盼也是为了将来利天下啊。”
说罢,适冲着高孙子郑重行礼,高孙子急忙扶住适,用力一捏适的手臂,意气风发地说道:“你的道理是对的,是我重于小仁而疏忽了大仁。你得义,才是巨子真正的义。”
有些话,只需至此为止,适心中长松了一口气。
若无意外,高孙子在九月份的时候必定会支持自己,这样墨家内部那支“自苦以极”的派系,就算是站在了自己这边成为了盟友。
再算上适认为会支持自己的那部分人,以及墨子本身的态度,适觉得九月份的事大局已定。
墨子没表态,但是扩大商议聚会的人数、让高孙子前来滕地,就是一种表态。
这是毋庸置疑的,此时天下的主要矛盾,是封田和井田制、份田制下农夫,是工商食官制度下手工业者与世卿贵族的矛盾。
而刚刚出现的土地经营者与被雇佣者的矛盾并非主流,甚至是天下的末流。
此时的矛盾,不是人多地少,而是世卿贵族制度下束缚农民,严重制约了生产力的发展。
贵族们不会允许农民随意逃亡,因为这牵扯到他们的劳役地租,牵扯到人身控制,牵扯到自己封地的发展与贵族自身的实力。
新的生产关系已经在旧制度的腐肉上产生,甚至在适来到这里之前就已经产生,佣耕者、助耕者、肆佣、流佣的称呼,在他来到这个世界之前就已出现。
此时天下的情况,正如吴起评价楚国的那番话。
“地实广,而人不充。”
土地近乎无限,铁器、曲辕犁、牛耕马耕的出现,让很多未曾开垦的处女地,即将可以变成肥沃之土。
关键的问题,就是把此时天下耕地上的农夫,解放出来。
铁器牛耕都已经出现了,每个人的劳动效率提升了,不必再困在原本有的那些耕地上了。
高孙子还没有明白这个问题,他只是站在平民的角度,出于一种直觉担心将来有一天“富者阡陌相连、贫者无立锥之地”。
更让高孙子有些接受不了的,是适对于那些被驱逐的租耕者的态度,有些……乐见如此。
适已这样问,高孙子也只好说道:“天下的主流矛盾,是世卿贵族与井田农夫的矛盾。那些农夫,是天下的多数。”
适点头道:“这就对了。所以我仍旧爱天下的多数,可以这么说吗?”
高孙子叹了口气,点头道:“是的。”
适仍不满足,说道:“你爱的,是一个个的人。我爱的,是符合乐土之下的人。”
“比如那些世卿贵族,你并不爱他。”
“如果现在一个世卿贵族,放弃了自己的封地,自己耕作亦或是做工,自食其力,不做蠹虫,你难道也不爱他吗?”
高孙子皱了皱眉,说道:“那样的话,我是爱的。这样的墨者很多,如我,如公造冶,如孟胜……他们都是这样的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