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五六章 荆宋弭兵君心撼(完)

战国野心家 最后一个名 3654 字 10个月前

而此时虽然还未有鲁阳挥戈而日返一刻的传说,但鲁阳公之戈法确实闻名,多年征战与三晋交兵,三晋众人皆知。

于是那使者道:“百步之外,自然是伯昏无人。”

吴起又问:“那若敌在三尺之内呢?”

使者回道:“那自然是鲁阳公为先。”

吴起称是,笑道:“就是这样的道理啊。”

“原本我所想,是以胜绰等人守阴晋、河曲、临晋等边城关塞。我便可将武卒一分为二,秦人若攻,叛墨善守,待秦人疲惫,我再以武卒反击。”

“如此一来,西河若有五万武卒,则可分出三万攻略中原。”

“可如今,墨家在商丘做出此等大事,中原弭兵,魏可全力压秦,已不用守。他们于西河便无大略之用。但是用来做一县之令,却是可以的。”

使者听吴起这样一说,急道:“您是同意弭兵会盟的?”

吴头,又道:“不但同意,而且要快,要在秦人知晓之前。此次会盟,一道要将秦人排除在外!”

他又说了许多,酒后自回去书写给魏侯的书信,浓墨毛笔,淡黄草帛,吴起提笔挥就。

“邦国之固,在德而不在险、在政而不在霸。”

“昔三苗氏左洞庭,右彭蠡,德义不修,禹灭之。夏桀之居,左河济,右泰华,伊阙在其南,羊肠在其北,修政不仁,汤放之。殷纣之国,左孟门,右太行,常山在其北,大河经其南,修政不德,武王杀之。”

“今守西河,修以德政,私田亩税各属于人,于是百姓用命,五年忘秦。”

“河曲之地,逾关而亡晋之秦人不下五千。秦人入西河,稼穑为税,操练为赋,复攻秦地,则魏益强而秦愈若……”

洋洋洒洒数千言,不必再以刀笔吏刻于竹简上,书写起来也就不可避免地趋向于长篇大论,不再是以往微言大义的风格。

吴起希望魏文侯继续深化变革,修明政治,阐明了私亩制改革对于魏国和西河的意义,以此作为基调,引出了自己的战略构思。

从引入新农业技术,到发展武卒募兵,再到战略中心利用中原弭兵的机会攻略关中让魏国彻底不用担忧四面受敌的情况。

总而言之,就是希望魏侯把这次弭兵,看作一次绝佳的机会,放弃虚无缥缈的霸权思想,转而休养生息快速变革,从而平定天下。

哪怕是把秦国削弱成宋、卫这样的小国,魏人的局面也就算是彻底打开了。

机会难得,齐人正衰败,楚人商丘新败,正是难逢的不必担心背后捅刀子而全力攻秦的机会!

除了告知魏斯自己的想法,书信中还希望魏斯的政策,能够明确下来让公子击即位后执行。

不要急功近利,要戒骄戒躁,不要追求短暂的霸权,而是要以二十年为目标,让魏国成为天下第一强国。

毕竟,魏斯老了,吴起希望用魏国的强大来报答魏侯的知遇之恩,而魏斯死后魏国依旧还在,他不得不开始考虑之后的事。

吴起知道,此次中原弭兵,主角就是魏楚。只要魏楚参与,其余齐卫郑宋等国必然会参与。一旦成盟,魏国就可以放开手脚,全力改革后积蓄力量,彻底削弱秦国这个背后之患!

或许,刚刚封侯,便称霸有诸国朝贺,这的确是件很风光的事。

只是吴起看来,这样的风光,毫无意义。

争霸的时代,过去了。

因而当墨家信使先于魏侯将消息传遍天下大城的时候,在西河的吴起看到消息后,先是震惊于墨家的精锐穿阵之事过于传奇,随后便仰天长笑,慨叹天帝相助。

在他看来,这简直是天赐良机。

中原弭兵?

当然好!而且很符合他对魏国发展的战略构想,简直是好到不能再好的消息。

只要……把秦国排除在弭兵会之中,那么大势便定!

况且,秦国又是墨子当年点名评论过的“好战之国”,而且距离又远离中原,根本不可能参加这场会盟,或者说这场弭兵会参加了也无意义。

对吴起而言,这意味着只要中原弭兵会成盟,那么魏国的战略中心就会一直放在西河,全力压迫秦人。

不用太久,吴起觉得十年弭兵足以,十年之内他就能压迫的秦人连关中平原都守不住。

因为那些在沛县的细作,源源不断地将沛县变革和农业技术革命的消息传回。

除了沛县,吴起知道这天下最适合新农业技术的兵制,就是自己的武卒。

贵族战车与封建徒卒?在吴起看来,毫无战力,而且完全不可能符合新时代的农业生产。

魏国已经开始了土地私有制变革,开始了小农经济,阻力本来就小。

那些沛县的铁器与农业技术传播到西河,原本计划的三十年压制秦人攻入关中的计划,完全可以提前十年。

现在一年一熟,而且农具落后,牛耕技术也尚未普及,所以许多很多户才能养一半脱产武卒。

如果农业变革完成,武卒的数量何止翻倍,到时候十万武卒,天下谁能抗衡?

在吴起看来,武卒一万,可敌农兵十万,若有十万武卒,天下局势将会大为改观。

中原弭兵,魏人全力压制秦国,只要拿下秦国或者削弱秦国,魏人便没有了后顾之忧。

赵国死地,只要卡住赵国南下的路,十年之后中原膏腴,皆属于魏,赵人便更加不敢妄动。

这种大略构想,他已经心中有数,早在魏侯使者来临之前,便已经叫人准备了纸笔,将自己所想之事写在纸上。

虽说在西河,纸张尚且昂贵,但是书写起来实在方便,而且也总便宜过丝帛。

在他看来,大略对,才能够战胜敌人,成为天下至强。

今日魏侯使者前来,赏赐之后又说明了目的,吴起便设宴款待,又让自家的亲信门客等人相陪。

席间,门客多谈市井间传闻的那些“草人借箭”、“九数掘穴”之类的传奇,吴起却笑而不语。

众人见其微笑,便问何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