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父钺翎自随其余巡城的墨者离开,那近侍也得不到回应只能离开,在场只剩下诸多墨者。
再无其余人,墨子便道:“如今看来,那些僵蛇已经开始动弹。今夜事,怕没那么简单,我只是不知道这些人想做什么?”
“是配合楚人破城?还是另有目的?”
适笑道:“先生,前几日不是已经做个预估了嘛?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总要往最坏的情况估计。若是最坏的情况我们都能应对,那么又怕他们做什么呢?”
“配合楚人破城,并非最坏的情况……”
他笑了笑,众墨者也听他说起过这些贵族可能会做的几种选择,公造冶深以为然,冷声道:“这些王公贵族,恐怕从无利天下之心!与他们说利天下,倒如适所言的对牛吹笙!”
公造冶是无心之言,却似影射墨子,因为墨子曾经是希望王公贵族带头利天下的。
为此,墨子还讲过楚王好细腰、越人不畏死等等寓言故事,可利天下与好细腰却并非是一回事。
墨子知道公造冶无心,也不在意弟子这无意的话,只是淡然让众人继续等待,又派弟子前去城内整理消息。
前半夜,消息还算可以,只有十几处地方起火,因为旁边有人又在各个位置的中心都有守夜救火的兵卒,因而损失不算太大,并未出现火势太大不能控制的情况。
城内各有分属,各自管辖,此时建筑又多是芦苇茅草为屋顶,极容易发生连锁的火灾,因而旁边分属的民众救火也就积极。
如此一来,城墙不乱,城内火势也逐渐熄灭,看上去并无太大的不妥。
及到午夜,公造冶奇道:“这些人到底想要干什么?宋公宫廷之内虽有戒备,但并未有人攻击。其余地方也没有什么反应,楚人也没有趁乱派敢死之士爬城攻击。难道这些人只是为了在城内放火?这又是为了什么?”
墨子平静道:“尚未可知,不急。”
公造冶觉得先生似乎猜到了什么,只是并未说,于是看了一眼适,他向来觉得适头脑机敏,或许能够猜到,却不想适也只是低头站着,看着城内,并未有什么异样。
正在他准备再问几句的时候,忽然东面燃起了大火,公造冶只看了几眼,拍着自己大腿,面色一变道:“那是……府库粮仓?原来如此!原来如此!”
这一次不需要再解释,公造冶顿时明白过来,城内的那些火,都是为了分散那些救火兵卒的注意力,根本就不是目的。
公造冶急躁地骂道:“如此一来,城内岂不大乱?这些人难道为了自己的利益,竟然宁可让城内大饥?就算不守城,待楚人围城散去,这些撤退到城内的民众又在新粮不收之前吃什么?”
他骂过之后,见适依旧是一副平静的神色,忍不住勃然变色,怒道:“适,难道你竟提前猜到了?若是这样,你和那些见到别人杀人却不去阻止的人有什么区别?”
适平静地回道:“我说过,我只是不忌惮用最险恶的心来推测王公贵族的行径。我并不是没有想过,所以我不震惊。只是,公造,我即便想过,又能怎么办?”
这是适第一次见到公造冶发怒,但他回答的依旧平静,公造冶几乎是下意识地回道:“你该阻止!”
入夜,适站在城头,看着城内闪烁的火光,与身边的墨者一样眉头紧锁,只是内心是不是也和他们一样忧虑却不得而知。
城内乱了。
那些隐藏许久的人,终于开始在城内四处放火。
选择了这样一个时间,总会有人相信这是楚人的细作为了配合外围攻城。
墨子平静地下达着命令,只准按照之前的禁令,守城的人严禁私自去救火,只让附近百姓和专职准备了救火兵卒去救火。
适小声道:“先生,若这是僵硬的毒蛇,这毒蛇已经露头了。若不是,那就是楚人真的准备强攻商丘了。”
墨子看着适,大笑道:“你自己都说,楚人北上是为了争霸,并非是为了宋国,那么我在城内,楚人又怎么敢强行攻城而招致损失,从而不能抵御三晋车战呢?”
“三十多年前我可以一个人退楚人万军,如今我与你们俱在商丘,楚王不敢攻城的!”
话音刚落,有墨者疾驰而来,说道:“先生,宋公近侍求见。”
墨子也没说不见,带着适等弟子去见宋公的近侍。
近侍急的的如同热锅之上的蚂蚁,当然此时还没有锅,适却找不出比这个更为贴切的比喻了。
那近侍一见到众多墨者,便与墨子见礼,尽量保持着贵族的气度,但却没有注意到自己的玉佩偏斜了许多。
“墨翟先生,今夜城内有乱!那些民众只能救火,却不能够捕缚那些救火之人啊!”
近侍即便慌张,依旧说话之中还是有些遮掩。
适便出面道:“勿忧。只怕这是楚人的细作,趁夜放火。守城之时,最忌如此,若是一窝乱蜂一般去救火,便会给楚人可乘之机。城墙只要尚在,楚人就不能破城。”
近侍见状,急道:“若真是楚人细作,我相信你们守城的律令是有用的,可只怕非是楚人却行楚人细作之事啊!”
犹豫片刻,终于说道:“诸君难道没有听过那童谣吗?只怕有心人以天命之说,蛊惑众人啊!”
适心头暗笑,心说我不但听过这童谣,而且还知道这童谣本就是我编造的。
墨子听了这话,淡淡一笑,反问道:“墨者不信天命,可天下人总有信的。昔日我劝先公不可信天命祈禳之说,他却非要相信。若是如今君上不信,那倒是一件好事。”
回答的不温不火,话语里暗暗带着讽刺。
这近侍又非是新人,哪里不知道墨子在嘲讽已死的悼公,不能回答。
墨子本就不是那种慈眉善目之人,口舌之利、言辞之烈,那是许多人都知晓的,尤其是作为宫廷近侍的人,更知道墨子便是面对当年活着的悼公,也从来都是直面怒斥。
当初祈禳之事,墨子至今不忘,也至今仍旧借此来提醒近侍:让他回去告诉宋公子田,不要再信什么天命之类的东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