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非到时候可能会烧毁您的宅邸,夺走您的珠玉,只要商丘城在,只要等到了三晋援兵,他们却不能夺走您的司城之位啊。”
皇父臧恍然道:“难道墨者是承诺护我性命吗?”
适笑道:“墨者守城,难道会参与王公贵族的纷争吗?”
皇父臧摇头道:“墨者中立,从不参与。”
适又道:“难道宋公聘我等巨子为大夫上卿了吗?”
“没有,墨翟先生是被请来守城的,非是大夫上卿之责。”
适便道:“既如此,墨者不会帮助你去与他们争斗政变,但是只要你让甲士私属帮助守城,我们便可以护卫你的性命。您要知道,您的胜败,不在于城内,而在于城墙。”
“城墙在,三晋兵便可能至。城墙不在,您就算活着,那么您又还剩下什么呢?”
皇父臧拜谢道:“是这样的道理,请允许我明日就登城一同防守。我相信墨者的话,不需要盟誓。”
适还礼道:“您这样做,虽然是为了自己,但终究还是帮助了我们墨者利天下、扶弱邦。这是巨子所喜欢的。”
两人又说了几句,适自离开。
待适离开后,皇父臧问于在一旁的皇父钺翎道:“你如何看?”
皇父钺翎思考一阵,说道:“墨翟守城之术无双,适所言也没错,楚人无论如何都必须攻下商丘。楚王新立,这是第一次出兵,不能失败。既是这样,恐怕墨翟已经预料到楚人急忙全力攻城,守城艰难,所以才会问我们要私属死士。”
皇父臧皱眉道:“难道到了这样的地步吗?”
皇父钺翎笑道:“这倒不是,只是墨翟守城,以攻为守,他们需要死士出城袭扰,懈怠楚人,所以才需要我等的死士。并不是说已经到了死士全部都要在城头驻守的地步了。”
皇父臧这才明白,皇父钺翎又道:“我也听闻过一些墨者守城的手段,待敌人懈怠之时,以敢死之士反击,往往能够让敌人数日不能围攻。他们守城并非只在城墙死守。”
皇父臧咬牙道:“可墨者人人皆死不旋踵,难道他们还及不上我们的死士吗?若我有三百墨者,只怕大事早成!”
皇父钺翎苦笑道:“墨者非宋人,刚才适也说了:城破,墨者无忧,楚人还会善待墨者,以备将来有用。他们难道会让墨者尽没于此?墨者人少,死一个便少一个,全都死于商丘,难道可以利天下吗?他们难道分不清楚吗?终究,守城墨者要的是利天下、吓好战之君;而于我们,则是关系一族生死啊。”
皇父臧叹息一声,说道:“既如此,明日清点所有甲士死士私属,全部归与墨翟指派!”
皇父钺翎又劝道:“不可,城内流言甚多,我们尚需留一些人……”
皇父臧道:“墨者既说护卫我们周全,他们的承诺,天下谁人不信?莫说我们,便是楚魏齐秦之君,也必相信。”
皇父钺翎指了指宫室的方向,说道:“留下一些,不是护卫我们,而是护卫国君。”
“有国君,才有司城。子田是我们一族扶上去的。当年白公作乱,墨翟评价辞让楚王之位的公子非是仁且无大义,难道他们会在意换个国君吗?他们不会保护国君的,到时候换了国君,只怕就算三晋兵至,这司城之位也不是您的了。”
大尹闻言,心中窃喜。
民众的反应虽不强烈,但却已经足够,他不需要让民众支持他们政变,只需要让民众不反对他们政变即可。
楚人为什么围城?因为宋公无礼于楚。这是个说得通的理由。
因为理由说得通,所以宋人觉得应该怨恨自己的国君,毕竟此时的天下尚且还有周天子,还有整个体系,战争的理由也延续了数百年成为了理所当然之事。
宋人还没有知道自己是宋人,只知道宋公是宋公。
所以对于楚人围城这件事,在适这种于现代民族概念下成长起来的人,肯定觉得似乎理所当然要抵御,守国都难道需要理由吗?
但在此时宋人看来则完全没有理由。
他们想的极为简单,若是宋公的问题,那就换个国君就是。
与这些贵族而言,他们只需要知道民众不反对,那么就可以施展政变,从而快速地稳定局势,也防止墨者可能站在宋公那边。
他们相信墨翟的道德,所以确信墨家众人不会在围城期间参加政变和内战,只能作壁上观做好守城之事。
大尹便提醒众人道:“如今各家死士需要聚拢,随时准备。”
“一旦楚人围城猛烈,司城皇一族必然会将自家死士甲士派往城头,届时城内空虚,正可以举事!”
…………
司城皇宅邸之中,适与几名墨者前来拜访。
此时的适,早已不是昔年的小小鞋匠,又在围城之中,又曾与司城皇相见过。
适此时的身份按血统不算士,但按其余的也算是游士,加上墨家这个守城之时最大的后台,也算是可以分宾主跪坐。
皇父臧知晓今日楚人攻城事,连声称赞墨者守城之术,心中着实感谢。
当初因为沛地之事,皇父钺翎便提醒父亲结好墨者。
因为叛楚必然带来楚人围城,而守住商丘才是获取威望、等到三晋救兵的根基。
双方因为三对嘉禾的事,早有接触,并不算陌生。
早在楚人围城之前,皇父臧便已经派人前往三晋求援,他知道三晋不会那么快出兵。
三晋就算出兵,也会等待楚人在商丘城下消磨没了士气,加之商丘为天下雄城,又有墨者防守,三晋出兵的速度不会快。
今日楚人距离百尺而无功,皇父臧更加确信墨家守城的技巧。
适这次有目的而来,听到皇父臧称赞守城有术之后,便道:“今日楚人不能近城墙百尺,明日未必不能。明日不能,后日未必不能。不知司城可知天下形势?”
皇父臧道:“请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