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之埃恍然大悟,忍不住称赞道:“因此王上才选择二月出征,四月抵商丘?”
楚王扶剑笑道:“正是如此。间谍来说,四月初尚未麦收,但麦粒已成。商丘城外,墨者影响巨大,麦田众多。”
“墨者虽懂战阵,能复当年太公望临河之阵,也没有宋襄公君子之仁,可他们却没有临河决战,显然宋人车战野战连墨者都认为不可胜我。”
“既不能胜,必退守商丘,不会在城外决战。”
“墨者守城有术,我固知晓,也知道墨翟本事。可我围而不攻,墨者又能奈何?”
“五月麦熟,让士卒割麦,以麦为食。再说墨者不是还有磨坊等物,正可让军心大盛,围城一年,纵然墨者想守,城内众人也不想守……”
“商丘攻不下,并非战败。只要宋公朝聘,遣派商丘农夫随我城筑榆关、大梁,此事便成。”
楚王还有宋国贵族内乱的杀手锏,此时不说,却也在考虑之中。
四月份麦子还未完全成熟,收割是不可能的。
这时候围城,宋人只能依靠去年的存粮生活。
而间谍带来的消息,则是商丘附近从去年开始才大规模种植宿麦,所以去年还是单季作物为主,收获不是很多。
去年冬天开始种植,今年正好收获,所以只要四月上旬抵达商丘,那么就可以借用商丘城外的麦子作为军粮,至少能够支撑一年之久。
既可以不需要让陈、阳夏等县的民夫劳苦,又可以保证楚人的耕种,还能迫使商丘尽快投降。
之前一直催促,力排众议,尽快完成了出兵,甚至出让了很大一部分利益争取贵族的支持,楚王为的就是尽快逼迫宋公签订城下之盟。
城下之盟签订,借用宋国的军粮、民夫,即刻北上,修筑榆关、大梁等城市。
之前已经说动与韩国有血仇的郑国,只要楚人能够保证榆关、大梁方向的军事威慑,郑人绝对会趁机对韩国下手。
楚人再从鲁关、鲁阳、方城等方向,出伏牛山做出威胁伊洛的态势,韩国迫于郑和鲁阳方向的压力,也只能自保不可能出兵救宋。
赵国和宋国距离太远,对魏国也是心怀忧虑,不可能做火中取粟的事,去和魏国一心救援宋国,帮着魏国成为霸主……
秦人对丢失西河一事极为耿耿,趁此机会出兵西河,牵制吴起的武卒。
中山国那里的贵族也一定会趁机叛乱复国,魏人必然是有心无力。
昭之埃琢磨着楚王那句“守商丘者墨、破商丘者亦是墨”的话,越想越是折服,心说直到此时,自己方才明白为何要如此匆忙地出兵。
五月一到,商丘城外,可到处都是军粮啊!这相当于,是墨者帮着楚军准备下了足够的粮草……
距离商丘已经不远的沙河沿岸,数万楚军正在沿河扎营。
楚人的“舟师”与随军的工匠,正在沿河准备舟船,假设浮桥,以渡过沙水。
过了沙水,便可以直达商丘,宋人并没有力量在沙河沿岸列阵,也就没有机会再来一次襄公时代的“半渡而击之”的建言。
宋人已经完全放弃了与楚军野战的想法,无论是军力还是胆魄,都已消散。
《左传》曾记载,秦后子“享晋侯,造舟于河,十里舍车,自雍及绛。归取酬币,终事八反”之事,此时假设浮桥之类的事对于军队而言早已熟练。
楚军人数虽多,但明显有着分封建制时代的痕迹残余。
各个封君的私兵、各个县的县兵、楚王的王师、左中右三军……在不打仗的时候扎营还算是能分清楚,一旦打起来这些分封建制下拼凑起来的军队,想要指挥也只能按照左中右三军的方式联合作战。
雄心勃勃的楚王与战车之上,看着涛涛沙水,望着那些正在忙碌着准备浮桥的工匠,忍不住诵道:“造舟为梁,不显其光。”
他问一旁的右尹道:“文王迎亲之时,便可造舟为梁。我那日读墨者的文章,说是当年武王伐纣之时,恰逢暴雨,难道当年武王也有舟师?”
从上次派出楚使后,楚王就读过不少墨者的文章,尤其是一些关于上古之事的解释。
除了因为在意墨者的那些新谷新技术之外,楚王知道墨者和宋国之间的密切关系,这一次北上争霸,墨者就是一个绕不开的结。
楚使回来后,曾说过墨者顷刻立墙分开魏楚使者的事,对于墨者的工匠技术楚王向来神往,听楚使说完,不禁悠然,怅惘当日公输班与墨子斗法事。
靠着公输班改进战船,楚国的舟师已无敌于天下。
北人乘车、南人乘舟,想到工匠可以让楚人的舟船击败越国,楚王很希望能够亲眼看看墨者守城的那些器械是不是真的如传闻中那样天下无双。
右尹昭之埃知道楚王说起舟师,想起的是已经长逝的公输班,进言道:“那墨者的文章我也读过,太公望沿河列阵、如何反戈之事,写的如同亲眼所见。仔细一读,竟似能看到当年之事,可见墨者也熟悉战阵。”
“他们既熟悉战阵,又不肯在沙河与我决战,显然宋人已胆怯。沙河不战,商丘城下应也无战。”
“只是……要攻下商丘,商丘本就大城,又有墨者,恐怕急切间极难攻下。”
楚王点点头,手中搓着一些什么东西,若有所思。
昭之埃定睛一看,发现楚王手中捏的是一把尚且发绿的麦穗。
此时正是三四月间,原本这时候只有如韭一般的麦苗,但墨者的宿麦之法已经传到了沙河沿岸,刚才经过的时候见过了大片的麦田。
楚军这一路,并没有经历战斗,沿途并没有宋国的大城,剩余不多的城邑也都闭门不出,不敢交战。
楚军也不攻城。
一则是攻城会造成伤亡,二则攻城也无意义。
分封制下,各个城邑都有贵族,攻下来之后还是当地的贵族在把手,除非做到灭国,否则不可能触动当地贵族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