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2章 郦生用计为汉谋

“母亲欲要在九江颐养天年耶?”王陵有些诧异地问道。

“樊哙、审家长子,卢绾皆是沛县之人,如今皆在,当初人言我儿叛楚归秦,吾本不信,今日回来,吾自是信吾儿之语,秦若暴乱,吾儿何至于秦,老身在此,有丫鬟侍奉,早晚寿终,儿莫忧矣。”王母语重心长地说道。

就在这时,年过古稀的郦生突然来到院内,王母二人慌忙出来迎接,略微行礼道:“郦老前来所谓何事耶?”

原来这王母的家院皆是郦生命人置办,平时也会差人送来补品,因此王母对其甚是感激,每次前来,王母皆是以礼待之,不敢有冒犯之处。

郦生见状,脸色和气,拱手回礼道:“老朽无事叨扰,烦请王母不要介意,今听闻汝子从秦而归,特来拜见,协商诸事。”

王陵闻言,亦是上前行礼,王陵在秦早就听闻郦生大名,今见他前来,王陵显得异常端庄,唯恐有失礼之处。

郦食其饮茶毕,脸色和蔼道:“自古以来,忠孝不能两全,然百善孝为先,忠孝相比,并无上下,然忠无事,则尽孝,孝无事,则尽忠,今秦君让汝归来,欲要全汝忠孝,在秦尽忠,在汉尽孝,岂不美哉。”

“况楚义帝已经吊唁,王母年事已高,若弃母而投秦,天地不容,非君子所为,故而老朽愚见,不如留在九江尽孝,以全其美,日后再往秦国,亦无不可也。”

王陵在旁,听其言语,颇有几分动容,但来时已经向秦君表明决心,且待自己不薄,若是久而不回,岂不失信于天下,且今回到九江,老母就在身旁,且古稀之年,若无子女陪伴,亦是被天下人耻笑也。

就在王陵思索间,郦生又接着说道:“后生不必担忧,汝可前往秦国,劝秦军出兵助汉,待时秦汉讲和,忠孝自然两全。”

“这,这恐怕不妥吧,兵者,凶器也,国之大事,某一人如何决断。”王陵踌躇道。

郴县陵府厅内,王陵与刘邦对坐,当真是道不尽地感慨啊,两人各叙家常,刘邦继而开口道:“王贤弟在秦,何如在汉?”

“各为其主,何来秦汉,今君在其位当某其政,愚弟为臣,当尊陛下,义帝亡命,故来吊唁,并无他事。”王陵缓缓说道。

刘邦在旁随即置酒,犹如市井小民,挽王陵手叹道:“贤弟离家数载,只为一官半职,竟至于老母不顾,何其愚也,若非邻里周济,愚兄打点,母已不在也,今回九江,复归秦宫耶?”

“愚弟身为秦官,无暇回乡,承蒙兄长照顾,感激不尽,不瞒兄长,愚弟此来一为吊唁,二为老母,望兄长宽恕,使母子相逢。”王陵颇为动情地说道。

恰在这时,夏侯婴等人突然前来,刘邦以有要事相商,随口说了句,“贤弟若见老母,需往九江,恰巧愚兄也回,不如一起?贤弟以为如何?”

王陵无可奈何,只得听从刘邦安排,夏侯婴突然进来,也不是没有事情,原来是刘邦已经将讨伐项羽的诏书散了出去,必须先回九江,以保无虞。

反正为楚帝尽忠已经结束,逝者长眠,生者自有安排,现在的天下秦楚并立,齐燕汉略逊一筹,而秦虽说要参与秦楚,实际却在周旋灭燕而已。

祭祀楚义帝结束后,刘邦便仓促回到皋城,王陵自然是跟了过来,毕竟老母尚在九江,岂能独自回秦复命,不见老母一面。

刘邦亦不是薄情寡义之人,随即命人带王陵去见老母亲,至于大殿内,刘邦张良等人皆在,诏书已下,楚汉必战,然不能使秦独自得利。

郦生在旁,思量片刻,最先开口道:“启禀大王,王陵此来,实乃大秦欲助吾等也,何不顺水推舟,以此为由呢?”

众人不解,唯独张良摆手,“此番不可,若是以王母为要挟,促使王陵回咸阳,请求秦发兵的话,于情于理,颇不道义,况秦岂肯因一臣而发万兵。”

“先生所言差矣,秦殿之中,蒯彻陈平皆是能人重臣,自然知晓王陵本是沛县之人,如此还派他来,定是彰显大秦国威,不以忠义而断孝义,王陵愿来,无非思念老母,今吾等侍奉其母犹如亲生,让王母言明,安忧王陵不肯为我大汉立功,以还老母在汉之情也。”郦生紧接着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