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五章推恩令,考虑一下?

大汉的光芒 以爱封城 1136 字 10个月前

虎头帽是近十年前刘彻送给他的,他一直保存着,每感于皇恩浩荡,便会拿出来观看,寄托敬意。

可谁也没有想到,几天后一则来自细作探知,得来的情报,竟让几年间身经数十战的韩安国,间接地改变了对此时战局的看法,换了一种思路。

这则情报上说,匈奴人不知为何,已经远去,还伴着悲凉,消失在了茫茫大漠之中,边陲也许久都没有看到匈奴军队的踪影了。

距城墙大约有二百里的小镇上,每天都是汉人与西域诸国百姓易货的繁荣景象,偶尔也会有匈奴牧民来此交换货物,韩安国也只是笑着随他们去了,他没必要再起战端……

转眼间秋日便如期而至了,早在春季就拓过垦的那一垄垄荒田,在此时发挥了汗水的作用,如今都飘着对农人来说,那诱人十足的禾香。

硕累而长的谷穗被压弯了腰,垂着黄澄澄的头颅,随着秋风吹过,便开始金浪滚滚,惹来心急的农夫,呼朋结伙,进行着收割麦子的劳作,好不热闹。

韩安国虽然没有司马相如的无双诗情,但是当他率领军队操练,途中穿行那农忙的山村、边镇时,那种难以遏制的喜悦,总是会情不自禁地,急剧地飞上眉头。

他望着这一望无际的嘉禾,有了想象,憧憬着假若有一天陛下巡狩敦煌之时,又将会是怎样地龙颜大悦呢?

而山坡上时不时地,间间续续地,还传过来农夫们辛勤收割庄稼时,那嘹亮的歌声,在波澜中,隐隐约约的、十分欢畅的奏响。

……

过去的这好几天,每次于早朝结束后,刘彻都会在宣室殿查阅典籍,翻阅往日的卷宗。不管是贾谊的《治安策》,还是晁错的《削藩策》,他都读过许多遍了。

对于诸侯国的警惕,这两人不可谓不睿智。对于削藩的见解,也不可谓不深刻。但问题却也摆在了刘彻面前,因为他们的这些对策,非但没有真正地奏效,反而使各人因此遭遇厄运。

贾谊被流放到长沙,客死异乡,而晁错他更惨,直接在七国之乱的关键时刻,腰斩于长安东市。

他们一开始就走错了,自然没有善始善终。刘彻将手中的笔举起来,在纸上写了一个一字,再将笔放下,把纸撕成了两半,再撕一次,变成了四半,连续好几回,他终于没再撕了,只是一字早已分成了几十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