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百七十二 绥德大战(一)

重型火绳枪虽然比弓箭笨重多少倍,射程也近,但是在五十米距离之内只要打中目标,铠甲什么的都不是问题,目标肯定失去战斗力。每一轮枪响,西夏人的前锋都会倒下一层,西夏人冲锋的道路铺满了尸体,这让他们心生寒意,脚步不由得越来越快,希图尽快拉近与宋军的距离,避免这种单方面的屠杀。很快队形就混乱了,人群乌央乌央向前冲。

眼看最前面的西夏人还有二十多米就冲到肉搏手的盾墙跟前了,火枪营长吹了三声急促的哨音,火枪手不再上前,原地装弹,三排火铳手跑步穿过火枪手之间的空隙,来到盾墙后面,对着近在咫尺的西夏人点燃了轰药。

一阵几乎练成片的爆响之后,眼看就要与宋军接触的西夏人突然少了许多。就在铳响过后,一声如鹰隼啸叫的哨音响起,肉搏手们突然站起,举起了盾牌和战斧。

侥幸在密集的火铳轰击中毫发无伤的西夏人已经稀稀拉拉,当他们冲到宋军跟前时因为落单,总会有两三把战斧从左右砍来,所谓双拳难敌四手,再强的勇士遇到这种情况也就是多几个回合少几个回合的事儿。

西夏人这个攻击波次已经被火炮和火枪打残了,又失去了严整的队形,后面的人见前面的人在宋军移动的盾墙前不断倒下却根本无力破开盾墙,终于失去了最后一点儿勇气,开始惊叫着转身逃跑。

刘舜卿招手发出停止前进的信号,鼓号手立刻把命令传达下去。听到号令,肉搏手就地蹲在地上,火枪手再次把小斧插在地上,对着逃跑的西夏人的后背一阵射击。

当硝烟散尽,宋军整理队形后,依然是火炮在前,火枪在后,再次慢慢向西夏军队推进过去。没藏讹庞已经意识到眼前这支军队可能是宋军中的精锐,只得派上了强弩,指望着给这支宋军当头一击。让他没想到的是,在双方都用强弩对射一阵之后,宋军立刻就主动撤退了。

这是怎么回事?难道你们不去救绥平寨了吗?没藏讹庞正在疑惑,却又有一支宋军出了大营,这次却是向东去的,他们竟然是去进攻嵬名山。这下没藏讹庞明白了宋军这是在羞辱他,是明确的告诉他不会按照他的安排去救绥平寨了。

既然在这个河谷中,他无法发挥兵力和骑兵的优势,那就不需要在迟疑,他当晚就命令全军撤离淮宁河,静静等待宋军的下一步行动。

按照赵盛的观点,怀宁寨一战只不过是双方互相试探了一下,为几天后真正的大战做个铺垫而已。

从三月二十日开始,宋军就和西夏军发生了一系列小规模战斗,双方互有攻守。由于宋军非常谨慎,都是稍一接触立即脱离继续靠近怀宁寨,让没藏讹庞缠住宋军各个击破的设想再次落空。在陕北那种破碎地形上,搞大规模的骑兵冲击效果并不理想,宋军又一直队形严整,让没藏讹庞一直找不到下嘴的地方,只好等待步兵跟上来准备打一场硬仗。

三月二十二日,嵬名山带领的左厢神勇军司步兵和随没藏讹庞来的两万多步兵都以到达,把宋军团团围住,兵力具有明显的优势,但是没藏讹庞仍然企图调动宋军以减少伤亡。他派遣一万骑兵虚张声势进攻绥平寨,并且故意不拦截从绥平寨出来报信的骑兵,以期让宋军出营,在野战中歼灭宋军。

问题是李不弃早就对西夏人围点打援的战术作了预防,不但扩建了那些比较靠前的寨堡,加厚加高的墙壁,而且给他们装备了弩炮、投石机和火铳。按照李不弃的推算,就是绥平寨这样的大寨又是依山靠河的险要地形,西夏人就算是用十倍兵力围攻,没有十天半个月也拿不下来。

但是在接到绥平寨告急文书之后,李不弃决定将计就计,二十三日摆出一副准备突破包围救援绥平寨的架势派民兵两个旅加上一批禁军弩手整军出营对西夏军队发起进攻。

两万人出营列队之后,曲珍随李不弃带一万多人压阵,第一旅旅长刘舜卿带领民兵六千,弩手两千人分成以营团为单位分成一个个方阵,缓缓沿着河谷向西推进。

在这河谷之中,双方大部队都没有迂回余地,没藏讹庞也只能硬碰硬,他只能寄希望于利用防守增大宋军伤亡,将宋军削弱到一定程度再攻击怀宁寨。因此没藏讹庞命令部队后退到一块稍微开阔的地方,又命令泼喜军指挥李清把弩炮和投石机都集中在宋军正面,以期给宋军最大的杀伤。西夏泼喜军接到命令立刻把骆驼背上的轻型弩炮和投石机组件卸下来,在战场上组装起来。

很快西夏人就组装好了弩炮和投石机,眼看着宋军缓缓的移动过来,李清立即命令弩炮和投石机都做好准备,只要宋军一进入弓箭射程,在弩炮和投石机前方遮蔽宋军视线的一层骑兵向两旁让开就发射——无奈啊,能用骆驼驼运的投石机和弩炮就是这样的苦逼射程。

宋军却没有直接冲过来,眼看到达距离西夏军锋线两百公尺的地方,突然一阵密集的鼓声,所有部队停止了前进。

这个距离西夏强弩无法洞穿宋军铠甲,只能眼睁睁看着宋军玩儿花样。然后西夏人就看到宋军从队列中推出许多器械,一层层摆在队列前方。

按照李不弃制定的操典,宋军把火炮放在最前方,弩炮放在火炮后方,最后面一层是扭力投石机。当所有武器放列完毕,刘舜卿一声令下,四门4公厘火炮和两门55公厘火炮就开始轰击,炮弹在西夏人的队列中打出一个个空洞。

第一次射击后,西夏队列中一片惊叫和哀嚎,但是在军官的弹压下,很快就恢复了安静。西夏人仍然在等宋军靠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