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不弃成功的搅乱了朝廷,所有大臣各自从公心和私心出发加入战团,两派大臣和一帮宗室几乎天天都在朝堂上争论李不弃和赵盛的要求,大约一个月时间就不得消停,吵得连刚刚恢复了些的皇帝都受不了了。
最终,看来还是把李不弃踢出京城的需求更迫切,赵祯竟然在文彦博和韩琦的劝说下同意了李不弃统一指挥陕西军队的要求,李不弃要求的河东路地区也划归陕西。这也算是太宗继位之后头一次把一方面的军队集中在一个指挥官手里。
老大难的军队指挥权问题都解决了,其他问题自然不在话下,最终李不弃如愿以偿。李不弃猜想文彦博等人也不是没有准备看他摔跟头的意思,因为陕西不同于广南。广南当时被打烂了,算是一张白纸,李不弃怎么勾画都可以,陕西却是各方面势力盘根错节,李不弃就算名义上得到统一指挥权,也无法指挥所有部队如臂使指,但无论陕西哪里打了败仗李不弃却都要负责。
因此李不弃这段时间也没有闲着,福安钱庄准备的经略陕西的启动资金已经开始暗中流入延州、府州和秦州。延州所属永兴军路的张亢是老熟人了,秦州所属秦凤路的庞籍欠了李不弃的人情,自然都会照顾福安财团的产业。府州的折家更是李不弃的基本盘,不必操心。而且清源书院历年来有大量的陕西人求学,李不弃去陕西的事还没定下,就有好多清源书院的陕西学生回陕西打前站了。因此李不弃其实在陕西的力量已经发动了起来。
李不弃和皇帝经过一番讨价还价,此时已经是八月份,他就算现在启程前往陕西,也赶不上在秋季西夏人活动最猖獗的时候发挥作用。但是李不弃仍然不准备立即动身,他还在等,一是等汴梁橄榄球联赛的开幕,二是等皇家试验场和清源书院把颗粒火药完善了。
说实在的,李不弃没有想到宋人这么快就能想到把火药制粒解决火药的诸多缺点。但是一位家里开药铺的清源学员的学生大概是小时候对膏丹丸散深有研究,在发现了火药易吸潮,各组分易分离的缺点后就提出制造颗粒火药,并且还取得了初步成功。这下,李不弃就可以提前建立一支全火器的军队了。
随着皇帝身体完全恢复,陕西的边境却反常地越来越不安宁,陕西和朝中大臣纷纷上书说陕西的事情非李不弃不可,请求皇帝派李不弃宣抚陕西。皇帝没有办法,也问了李不弃的意向,但是李不弃却以驻守广南五年,未曾尽孝为由,要辞官在家伺候父母,还推荐了郭奎、景泰等人。
在大宋孝道大于天,经常有官员以侍奉父母为由要求改换任职地域的,因此李不弃这个要求并没有什么问题。就连皇帝都不好意思了,当初李不弃可是二话没说快马加鞭就去了广南,才不到三十的年纪,四年多时间身边连个女人都没有,这刚一回来就把人家派到陕西去,还不知道要几年回来,确实有些不近人情。
以前李不弃去河北、去广南都是二话不说,摩拳擦掌地就去了,这次一反常态推三阻四难免让一些满怀心事的人想多了。李不弃也是坚持不去陕西,有些人越着急,最后还是枢密副使韩琦提议让李不弃带着家人去陕西赴任。这绝对是严重违反大宋祖制的,但是宰相等人竟然都同意了,而且对李不弃的人品打包票啊。几个跳出来的台谏官员成不了气候,最后皇帝真的破例让李不弃把全家搬到京兆府去。
带家属上任的要求满足之后,李不弃又得寸进尺,写了厚厚的一本奏章,要求在陕西施行地方预算制、地方与朝廷分税制,另外还要求陕西军队统一指挥、办民兵、奖励工商、从山区移民,最过分的是要求把原属河东路的黄河以西的地区全部划归陕西永兴军路。他提出这么多要求,在别人看来明显就是不想去陕西。不过那么多人急着把他踢到陕西去呢,哪里由得了他?
预算制和地方与朝廷分税制已经在广南初步推开,显露出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所以赵祯虽然多少有些疑虑,但是在文彦博等人的劝说下还是同意了。
大宋官家因为担心有人造反,最忌讳的就是军队统一指挥,但是对这个问题早有好多人提出来——比如范仲淹、欧阳修、明镐——早就是老生常谈,李不弃提出来也不算突兀,只不过是算是大宋朝臣中第一个敢给自己要权的罢了。可是这也能解释成李不弃怕出了岔子,损了名将的名声,因此朝中重臣们竟然大多倾向于支持李不弃的要求。不过这也算是对大宋祖制的一大改变,因此在朝堂上争论一段时间是肯定的。
就在此时,三皇子赵盛突然正儿八经上了一道本章震惊了整个朝廷。赵盛在本章中不但要求为父分忧,去陕西镇守边疆,还提出赵家宗室不应什么事不做就享受高官厚禄,应该让赵家宗室出来做事,自食其力,也好发挥赵氏子孙的才能,减轻百姓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