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百四十四 喉舌(一)

庞籍问:“方御史的意思是不许交趾求和了?”

方蔷却说:“臣以为当允许交趾求和,但和谈的条件要以惩罚交趾,使交趾不敢再犯大宋为目的。所以条件应有三。其一,交出屠杀我大宋子民的交趾将领让朝廷处置,上慰死难百姓在天之灵,下安生民之心。其二,归还大宋被交趾掳掠人口,赔偿大宋损失及出兵费用。其三,交趾王当退位谢罪。”

众人一听,好家伙这其实就是不让交趾求和啊。军报上说,在邕州领兵的是交趾王李德政的几个儿子,在钦州廉州领兵的是李德政的姐夫,你还让李德政退位,这是把人家一锅端了,人家答应才怪。

杀人偿命欠债还钱那也是理所应当,谁也不好明说大宋的百姓死了就白死了,钱花了就白花了。但是大家都是聪明人,支持交趾求和总能找到理由。

“臣以为,若是以此三个条件作为息兵的条件,有失中国风度,使蛮夷笑朝廷太斤斤计较。再者,本朝自肇建之初,一直怀柔蛮夷,提出这三个条件,只怕让蛮夷疑惑朝廷改弦更张,疑惧而去。”

这是司马光站出来了。

御史班次中立刻又站出一个白脸的御史高昞,高声道:“为大宋子民讨还公道何谓斤斤计较?此论乃祸国殃民之言。”

“若是大宋对蛮夷不能讨还公道,那么也许司马(史馆)检讨在这庙堂不觉怎样,但百姓却会以为蛮夷可以杀害宋人不受惩罚,知道一旦有边事,朝廷就会损子民而补蛮夷,如此凡事都会畏惧蛮夷,甚至以成为蛮夷而自得。如此,终有一日朝廷会失尽民心。”

“从法理上讲,凡事需要公平。按照大宋法律,杀人偿命欠债还钱,有错当罚,王子亦不可免,这个没错吧?交趾乃大宋藩属,自当遵从大宋法律,交趾李德政岂能例外?法律就要斤斤计较,以使罪罚相当,司马检讨难道以为开封府大理寺断案可以随意吗?”

正在忙着追捕侬智高的狄青在把交趾使者送到广州来之前就先派信使往广州通报。使者一路宣扬交趾遣使求和之事,两广官民听到这个消息都弹冠相庆,可是对李不弃来说,最艰难的斗争却开始了。

李不弃知道朝堂上那帮文官根本就不想打仗,也不敢打仗,只要有像敌人求和这样的台阶,就算是受了再大的损失也要打落牙齿往肚子里咽,为了眼前的平安无事下令停战。

李不弃要的是彻底摧毁这个几百年后还在给中国制造麻烦的白眼狼民族,自然不能半途而废。但是他也不能代替皇帝和朝廷作决定,因为臣子无外交之权。当年范仲淹就因为曾在这事儿上不小心,被人抓住把柄一顿弹劾,好不容易才过关。

但是作为广南的最高长官,李不弃是有建议权的,他于是等到交趾使者被送到广州后才写了一份奏章和两封信分别用三百里快递发出,然后下令按部就班的继续备战。

奏章是给所有人看的,自然要讲大道理。李不弃便只说交趾这是缓兵之计,若是答应交趾求和,死难的百姓会答应,广南的百姓会对朝廷失望。

信是给私人的,里面自然可以说些实在的东西。在给皇帝和庞籍的信中,李不弃一点儿大道理都没说,只讲原本只有侬智高叛乱估计发五百万贯的国债就够了,可是现在让交趾这么一掺和,发了一千一百万贯国债,不打下交趾拿到红河三角洲的土地,他也没办法还这多出来的六百万贯,让皇帝和宰相看着办。

至于在交趾人被送到广州前李不弃给张英娘的那封信,则是要汴梁那边用各种手段造势,反对和谈。

与李不弃预计得一点儿都不差,当交趾求和的消息到达汴梁时,朝堂从上到下欢欣鼓舞,立刻就有人提出趁机罢兵,与民休息。不过这次,左右仆射和枢密使王尧臣都一声不吭,皇帝也把要求息兵的奏折全部留中,显示皇帝和宰执意见非常统一,对罢兵之事并不感冒。但是朝臣有得是硬骨头,皇帝和宰执不答应就一再上书,还没有动静就在报纸上痛骂宰执误国。这个架势赵祯和庞籍也吃不消,只得下令廷议此事。

腊月初一大朝会,群臣便在朝堂上就此事展开了一场对后世影响深远的争论。

辩论开始,要求罢兵一方的主辩主力,户部尚书田况先发言:“……自元昊作乱以来,国家几无一日不兴兵,前后耗费军资亿万,皆征于百姓。如今小民皆苦税负沉重,多有弃田为盗的,此情形甚是可虑。且连年大军征伐,百姓转运于途,不但多误农时,便是死于途中的百姓又何止千万。百姓苦于战争已久,还请陛下体恤百姓,早日息兵与民休息。”

田况话音刚落,立时殿内一片官员躬身拜下,齐声道:“臣等附议,愿陛下体恤百姓,与民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