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不弃等了半个月,狄青大军就与侬智高交上了手。在此之前,有希图争功的将领主动出战,结果打了败仗,狄青到后二话不说就砍了三十多颗脑袋以严肃军纪。
李不弃与狄青约定,陆上的战事全部由狄青负责,自己只负责后勤,海上的事由李不弃负责,双方责任划分分明。那些本来还想在李不弃与狄青之间挑拨的军官见无隙可乘,都乖乖儿地服从狄青的将令。李不弃也乐得不用分心陆上战事,只专心把政事和海上的事情做好即可。
他的幕僚团队也终于抵达广州,在清源书院学习的高杞等一干南方学生也随之到达。有了人,李不弃就可以全力干活儿了。李不弃任命原番禺县令萧注为广东善后重建大使,把这些学生大部分分派到他手下丈量土地,勘察地形,规划城镇位置,为移民和恢复生产作准备。
从耽罗岛和登州来的原义军的人员也到达广州。这是李不弃手下目前海战经验最丰富的人了,他们在高杞的协助下开始对海商船队的编队航行和作战进行指导,帮助白平海训练新招募的水军,并且在船场打造新式的战船。
战乱之后,大批逃亡百姓返回家园满目疮痍,若是以往根本没法生活。但是今年情况完全不同,粮食从江南路和两浙路甚至荆湖和蜀中不断运来,官府拿着粮食甚至铜钱雇佣百姓修建粮仓,平整土地,兴修水利,打石头造房子。
那些操着各种口音穿着统一紧身服装的青年秀才们教着聚居在一起的百姓组织起来,让一部分人在村子里整修房屋平整土地准备春耕,一部分人出去挣官府的钱粮。谁都能看出来,这样下去,当春天到来时,家家户户都有了继续活下去的本钱。这下原本被官府置换田产,强制搬迁到一处的怨气都消散的一干二净。
对李不弃来说,有粮有钱有人,干活儿就是快。这速度让两广的官吏们目瞪口呆,两位权转运使在给中枢的奏疏中都大赞李不弃有萧何之才。
当从福建路来的移民到达之后,这些移民也被编成营伍,有的去按照规划兴修水利,有的则去平整空出的田地,有些手艺的人最受欢迎,被编组为工匠营为各处提供服务,整个广州周围俨然成了一个巨大的工地。
李不弃小时候小人书没少看,此时他忽然记起来自己看过一本关于西沙海战的小人书,在西沙海战中南越两艘主力舰的名字分别时“李常杰”号和“陈重平”号。既然“李常杰”这个名字能被越南人用来命名主力舰,那么说明此人肯定是越南历史上的名人。
不知道那个李常杰是不是这个关在广州大牢里的太监。不过李不弃也没有什么兴趣知道,不过他知道既然这些交趾太监忠心耿耿为李德政刺探情报,都能不顾夏季的风暴闯进狂暴的北部湾把侬智高进攻广州的消息送回交趾去,那他们就必须死,而且是不得好死。
回身,李不弃就进屋写了一份手令给罗振,让他把查实是交趾奸细的人犯全部交给市舶司去打石头,修筑广州港码头和灯塔。
这一天忙得李不弃躺下一沾枕头就鼾声大作,第二天一早却又要咬着牙爬起来,除了处理政事,还要检阅军队和勤王义勇。
虽然在李不弃眼里这些军队就是不折不扣的样子货——估计海商勤王的义勇都比他们能打——都该解散,但是现在没有军队顶替他们的空缺,也没有足够的人手来整顿这些军队。李不弃只能作出一副对他们满意的姿态,先安抚住这帮大爷们,有个万一还要把他们先顶上去。现在李不弃就是着急无人可用。
他刚刚回到衙门,一封来自京城的文书就送到了。李不弃看到文书的内容眼圈差点儿都红了——设忠烈祠的事总算定下了。都这么紧急的时候了,那帮文官大爷们还在争吵进忠烈祠的人应该达到什么标准,还有吃粮当兵的军汉是否有资格进忠烈祠,根本就不在意李不弃还需要忠烈祠来激励士气呢。
现在李不弃为了吸引人到广南来当官的条件全部齐全了。吏部发下文告,宣布广南需要五百官员,听适龄候选官员和在任知县以下官员报名。所有官员一任四年,若是在这四年中,官员考绩为优等,期满超迁,便是考绩中等也升官一级。若是官员死在任上,除了可以进忠烈祠享受世代供奉,还可以荫一人。此外,吏部还承诺在广南为官,每年都有奖金。
这个条件可以说是非常优厚了,李不弃不信没人来。若是那些有官身的人真的不来,也没什么,李不弃就会要求凡是具有秀才功名,甚至只要识文断字但是真有本事的人愿意到广南来都可以享受吏部文告中的待遇。
清源书院里面可是有不少被李不弃鼓动得志在四方的青年秀才,南方也有许多科举无望但有志官场的人,李不弃就不信给他们一个做官的机会,又有这么优厚的待遇,他李不弃就找不到合用的人。
李不弃着急,其实皇帝也在着急。在吏部文告发布十天后,赵祯问皇城司提举甘召吉:“报名去广南的官员可够数了?”
甘召吉连忙摇头:“官家,还差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