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刚问:“不知你想怎么作?”
陈墨吟笑道:“李大官人多次说过,不平衡就会出现矛盾。我要作的事很简单,就是要控制商船对输往倭国的物资流向,制造这种不平衡。”
姚刚问:“具体你想从哪里下手?”
陈墨吟起身来到画着日本地图的屏风前指着九州岛的东北端说:“这里陆奥国多有阿奴依人,与倭国土著并非一族。我见情报说有阿奴依豪族安倍氏建造城栅自守,且近年来不向倭国朝廷缴纳贡赋,反叛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我便从安倍氏这里下手,向阿奴依人提供铁质农具和刀矛之物,一来坚定安倍氏反叛之心,二来结好北海岛上阿奴依人。待安倍氏反叛,有北海岛的支持便是不能和倭国官军打个旗鼓相当,倭国朝廷也必然严重削弱,自然有人效仿安倍氏反叛。都乱起来,倭国也就离分裂不远了。”
姚刚又问:“倭国分裂对我们是远期的利益,你准备如何赚取近期利益?”
显然陈墨吟没有足够的奸商品质,听了姚刚的问题有些迷糊。姚刚就提醒他说:“倭国如果内乱,交战各方都需要农具、武器。向交战各方出售这些物资,可以换取金银和铜。而且更重要的是若是倭国朝廷急需更多的货物,完全可以逼倭国割让一些岛屿,比如对马岛和左渡岛。有了这些岛,我们往北海岛的航线便可以随时保持畅通。这条航线非常重要,获得这些岛屿,其实比得些金银利益更大。此事你还要见机行事。”
陈墨吟连忙说:“此事我记住了。只是还有一事,不知北海岛现在有多少我宋人了?”
朱昌生笑道:“这个你只管放心,那些往来北海道的海上手下常驻岛上的,和招募垦荒的宋人已有一千有余,两年内必然过万。”
见陈墨吟不太相信的样子,朱昌生就说:“黄河还会改道之事刚刚传出,就有弥勒教在河北宣扬此事意图藉此发展教徒,造成百姓恐慌,朝廷又无力安置百姓,正巧意图经营北海岛的海商在河北招募人手,有此前去北海岛的河北人现身说法,引得百姓纷纷报名。现在那些海商愁得不是招不到人,而是没有足够的船只把人运到北海岛。”
陈墨吟舒了一口气:“若是有两三万人,经略倭国之事便有七成把握。”
见陈墨吟明白人口的重要性,李不弃很高兴说:“好,明日我为巨来兄摆酒践行,祝巨来兄马到成功,拓海疆万里!”
若是让习惯了钢筋水泥反射耀眼阳光的李不弃来说,其实大宋的夏天真不算热,但大宋就是流行在房间四角放上冰盆降温。你不这么做,出门都不好意思说你是富裕人家。因为赵敏坚持,李不弃也就妥协了,何况在书房里放上冰,也是对别人的尊重。
李不弃亲自拿起一块西瓜递给一个三十出头,双目精光闪烁的大汉说:“巨来兄,来尝尝这西瓜甚是消暑。”
这西瓜本是汉朝时就传入中原的,只是因为不能当饭吃,战乱年代没人种它,此时的宋人见过这东西的却是不多,反倒是辽国有种植的。李不弃派往辽国的细作不但有打探情报的责任,还有摸清辽国物产的职责,便送回这西瓜种子来。李不弃便在淳泽监种了一些。
俗话说“旱瓜涝枣”,今年天旱了,西瓜反倒特别的甜。如今西瓜成熟,淳泽监那边便送了一批过来,李不弃就先切开几个与大家一饱口福。
看来陈墨吟也没有见过西瓜,把那片西瓜接在手里先端详了一番,然后才轻轻咬了一口。李不弃看他的样子,也是仔细人呐。
陈墨吟原是李不弃庞大幕僚班子中专管搜集、整理日本和高丽情报诸人中的一个,李不弃和他说话并不多。姚刚说他文采并不突出,但却是个善于行动的人。这次李不弃从幕僚中招募愿意去北海岛协助周青的人,陈墨吟是唯一一个报名的。
既然没有选择的余地,李不弃就只能寄希望于陈墨吟能够帮助周青把接下来肢解倭国的行动做好。现在北海岛上只有一群武夫,有一个懂些韬略的人过去总归能够帮他们把事情做得周全一些。
吃过西瓜,李不弃就说:“巨来兄可知这西瓜原不是我中华所产,是从万里之外传过来的。海外有好东西啊,不过要想让海外的好东西为我中华所用,还需要不畏艰险的精神。如张骞凿空西域使汉家儿郎得食西方果蔬,班定远使西域归我华夏版图,这种英雄已不多见了。巨来兄能有志效此等英雄,必能建不世功业。”
陈墨吟却说:“官人过奖了,我敢去北海岛却是因为倭国已入官人瓠中,现在只缺一人操刀而已。”
李不弃和姚刚、朱昌生都对视了一眼,然后问:“巨来兄为何如此说?”
陈墨吟微笑道:“我一直负责整理倭国和高丽的情报,对倭国情形比较了解。我又注意到官人可以向高丽卖铁质农具,甚至向女真人卖刀斧铁铲,但是却千方百计控制向倭国出售这些东西,同时却仔细搜集倭国内部氏族和大名的情况,就隐约猜到官人早就在安排什么事情。官人大概不记得了,有一次,官人慨叹倭国虽然有大量大宋急需的矿产,却没有足够的人力物力开采。我听官人有此感叹,才明白官人到底要作什么。”
这陈墨吟还真是个有心人,李不弃呵呵一笑说:“那你来说说我要在倭国作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