怕了就好办。想改革吗?李不弃却又告诉他,如今大宋官场利益盘根错节,任何改革都是牵一发动全身,因此决不能操之过急,必须逐步推进,务求实效。
感谢范仲淹作了炮灰,皇帝对李不弃提出的改革诸事仔细谋划,缓缓推进,步步为营,务求实效的建议予以采纳。李不弃这才又提出了改官制、久任法、并郡县、变钱法、移民、专项资金的几项建议。
改官制、明职守这一条可以说是朝野上下的共识了,包拯也是赞同的,自然不会反对。对久任法和并郡县这种加强官员负责制减少百姓负担的措施,包拯这个一心为民的人也深以为然。
但是对于变钱法和移民两件事,包拯仍然一如既往提出由于难免存在情弊,这两事会有坑害百姓的弊端。但是因为有《钱论》和李不弃的生产效率论铺垫,李不弃又给出了让老包难挑毛病的具体措施,最后还言明移民是细水长流,只向已经充分调研和规划的地区移民,老包才有条件的同意了。
然后李不弃提出在地方上打击不法胥吏和恶霸的建议,嫉恶如仇的老包则是举双手双脚赞成。
最后李不弃又提出为了加强粮食调控,又皇帝出面控制一家粮行,收储粮食平抑粮价。对此,老包同学在反对一番后却实在想不出更好的办法,皇帝又保证一旦出现弊端就立即废止,他才答应试试看。
至于李不弃建议的一些更加具体的措施,因为有明确的针对性,包拯也没有理由反对。
皇帝见李不弃的建议包拯都不激烈反对,更是信服,基本是全盘采纳了李不弃的建议,雄心勃勃地准备大干一场。
皇帝又开天章阁奏对了!而且是屏退众人!奏对的人是李不弃!
这个消息立刻在汴梁引起了巨大的波澜。尤其是在李不弃刚刚提出“三皇之世不可法”之后,皇帝就立刻在天章阁秘密召见李不弃,这里面的信息足以引起以维护正道大义为己任的正义人士的震恐。不出李不弃所料,天章阁立刻成为无数目光的聚焦之地。但是后来发生的事情却让这些关心天章阁到底在发生什么事情的人稍微放下些心来。
自从皇帝第一次在天章阁召见李不弃之后,接连四天连续召见李不弃,而且每天都谈到夜间。四天下来,无论是李不弃还是皇帝,因为睡眠不足,眼睛里都满是血丝。这种情形让不明真相的人更是猜测皇帝和李不弃谈的必定是一件大事。
但是李不弃每天都会带一大堆警察司的文件档案到天章阁,而且更重要的是,后来的四天,每次奏对除了李不弃还有包拯。
李不弃喊出“三皇之世不可法”之后,包拯就没给过李不弃好脸,甚至还辩论过几次。所以李不弃若是有什么蛊惑皇帝的地方,包黑子绝对会喷李不弃一脸吐沫。可是包黑子每天面色如常,而且对天章阁中都说了什么根本不漏一句,这也让人心安。于是人们开始猜测皇帝在天章阁是和李不弃、包拯谈警察司的事。但是在天章阁谈警察司的事情规格又太高了,这事儿让他们百撕不得其姐,以至于包拯在衙门里对李不弃抱怨道:“你可给老夫找了大麻烦。如今每天不知道要应付多少人拐弯儿抹角地问到底在天章阁说得什么。如此下去,老夫就不用干正事了。”
李不弃只能耍无赖:“包待制性情刚直,这些蝇营狗苟的小人凑上来你只管拿吐沫啐他!”
包拯一瞪眼:“那庞醇之和高敏之我难道也拿吐沫啐他?”
过了几天,皇帝下了几道诏令,分别是命令将振武军扩充为马步军一军的足额,要求禁军简拔精锐按照警察司骑兵的方法训练,命令警察司设立调查部。
隔了一天,皇帝下旨要求满城和望都扯县合并成为威信军,不派京朝官官吏,而是由河北经略安抚司和王克臣等前线将帅举荐武臣有才干者管理。
五天之后,皇帝又下诏说淳泽监厢军的煤渣路修得甚好,要求三司抽调一批厢军组成专门的“桥道厢军”修筑从东京到洛阳的道路,沿途木桥全部用石桥代替。修桥铺路需要花钱啊,皇帝在诏书中说内库设立“专项资金提举”,这修路之事就由内库的专项资金安排,并不要左藏库和地方上出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