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百八十四 对决(二)

夏行美眼看着眼前这支宋军以一种碾压一切的气势在渐深的暮色中缓缓南去,眼睛里几乎冒火。但是他知道自己的部下已经没有决心把宋军留下来了,因此只能在心里默默安慰自己:不可能所有的宋军都这么难打,总有建功的机会的。

天已黑定,宋军前锋终于回到了保州城下。看到保州城头的烛天火光,估计这些军汉从来没有觉得如此亲切,立刻“万胜”的欢呼声传遍了整个队伍。

李不弃和郭逵把两万多人带了出去,保州城里只留下两千禁军,城头防守的人现在大都是厢军、弓箭社和壮勇,看到城外绕着城池奔驰叫嚷的契丹人正在人心惶惶,突然看到自己的队伍竟然回来了,而且好像打了胜仗的样子,心情激动之下欢呼声此起彼伏。

李不弃本想在城外立寨的,这样进可攻退可守。可是今天的战斗实在太激烈,估计每个弓弩手都发射了十几支箭,又披着重甲走了二十公里路程,差不多也到极限了,他便同意了郭逵回城休整的安排。保州城北门大开,宋军缓缓入城。

辽军还企图趁着宋军入城时可能出现的混乱上来咬一口,可是试探了几次,都被击退,反而又丢下了一二百尸体,只得远远看着宋军逐渐秩序井然地进入保州。

站在城楼上,郭逵看着城外黑暗的原野上繁星一样的火把长长吐了一口气,说:“今日大胜,全赖巡边的设计啊。”

李不弃随口谦虚道:“哪里,哪里。我倒是以为全赖部署的正确指挥和将士用命。”

郭逵却很认真地说:“下官并非虚言。若是没有偏厢车卫护后方怎么可能从容应对如此多骑兵的冲击呢?若是没有军器监造的皮带钩这种小东西,和钢弩,怎么可能发弩如此之快?今日天气寒冷,若是没有巡边首创的半截手套,儿郎们冻得连弓都开不了,别说打赢,性命都堪忧了。可惜枢密院那些人不识货,不然多备些偏厢车,这河北战局只怕就是另一番样子了。”

郭逵这么说,李不弃倒也不谦虚。他只说:“既然偏厢车好用,那就要立即上报朝廷。狄汉臣那里还有一批偏厢车,也好派上用场。我的意思是尽快派信使向朝廷奏明这次战斗的经验,也好让狄汉臣在使用偏厢车时更有的放矢。郭部署让人赶紧统计出战果来报捷,我也好把信使一同派出去。”

郭逵铁青着脸庞,不断调动部队补上辽人凿出的漏洞,弩手则按部就班的不断轮换以保持射手的体力。

这时李不弃手下的机宜文字肖良玉附耳对李不弃说:“辽人在偏厢车上放火了。”

李不弃回头看时,后面已经浓烟滚滚。李不弃虽然知道偏厢车上蒙着生牛皮不易着火但是看这阵势还是对肖良玉说:“你去看看什么情况。回来时一定要大喊辽人对我偏厢车无可奈何。明白吗?”

肖良玉愣了一下,然后就明白了,立刻一拱手,就领命而去。郭逵看了肖良玉一眼,没说什么,就回过头去继续指挥作战。

不一会儿功夫,肖良玉就回来了。他一路让跟随的骑兵高喊偏厢车耐火,辽人无可奈何,刚才看到后方浓烟滚滚的士兵们立刻眼色好看了许多。

回到李不弃身边,肖良玉才低声禀报:“辽人用油料和火把放火烧车,军士便用雪水打湿的毛毡灭火,因此并无大碍。只有七八辆车受损,半数可以修复。”

李不弃点点头。这种情况并不意外,因此他在设计偏厢车的时候就注意了放火和灭火问题,士兵也都进行过这方面的教育。现在地上积雪不少,就地取材灭火很方便。就算辽人能烧毁几辆偏厢车又如何?他可是带出来六百辆偏厢车啊,损失几辆也不会伤筋动骨。

在半个多小时的激烈碰撞中里,宋军的大阵就像是被狂涛撞击的礁石一样一直没有被冲垮,而辽人已经在宋军的阵列前铺满了尸体。辽军的步兵最先支撑不住,开始畏缩不前,骑兵也失去了狂猛的势头,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避免直接冲击,有的撤了下去,有的不甘心便围绕着宋军的军阵抛射起羽箭来。

李不弃吁了口气,自言自语说了句:“嘿嘿,也是一波流啊。”

此时辽国延昌宫使耶律高家奴皱着眉头问夏行美:“都部署,不如撤军吧。宋人这些车子实在古怪,再打下去只怕徒增伤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