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百八十三 对决(一)

在长枪手后方是半蹲在地上的短兵手,他们手持大刀、重斧和骨朵时刻准备应付冲入军阵的敌军,而弓箭手就在他们之间游走,随时准备射击突破弩箭阻拦的辽人。

前面奔马的冲击,就算长枪手能够刺中辽人的战马,也会被巨大的冲力冲的七零八落。但是长枪手这稍稍一阻就会阻止骑兵冲击的势头,这个时候短兵手就要冲上去短兵相接,上砍骑手,下砍马腿,并且还要保护弓手。如果他们不能彻底挡住辽人,那么就败了。因为他们身后就是弩手,大宋的弓弩手是基本不操练肉搏技术的。

在刀斧手后方,弩手们有条不紊发射着强弩。一排士兵击发后退到后方上弦装箭,另一排士兵立刻接替他们的位置继续射击。一个个弩手虽然已经脸色苍白得可怕,但还是和平素训练一样,迈着整齐的步伐前进后退,瞄准后发射弩箭,因为他们明白自己才是对付辽军骑兵的主力。这并不光是因为大宋军队中弓弩手的数量占了兵员的七成左右,而且是因为谁都知道步兵要挡住大规模骑兵冲击的只有靠硬弩。

这就是宋军的标准防御战术。李不弃看着各个指挥都有条不紊的作战不禁点点头。看来这个时代河北宋军还没有退化到宋徽宗那时候的程度,只要有个有能力的将领带着,还是能作战的。这样他就有信心先干掉西夏了。

郭逵也在仔细地观察着战场,因为李不弃给宋军的标准战术又添加了一些变化。

因为李不弃强调望山的作用,所以作战的弩手是分成前后两个阵列的。前方的弩手基本是直瞄射击,而后面阵列的弩手则是用射程更远的神臂弓按照固定的表尺射击,这样他们抛射的弩箭会在林间通道前形成箭幕,让辽人在冲进前列弩手直瞄打击范围之前就先遭受一波杀伤。

理论上,只要有足够的弩手,宋军可以把辽人整个攻击路线都覆盖在箭雨之下。这就部分解决了阵列宽度对每次可以射击的弩手数量限制的问题,增加了弩箭的密度,果然把辽人射的人仰马翻。尤其是那些从树林之间冲出来,企图横向迂回攻击的辽人骑兵因为在弓弩面前暴露的时间更长遭到了更多的杀伤。

当然这么多辽军人马,总有冲过箭雨阻拦的。弓手们拼命地向冲到近前的辽人骑兵和马匹射箭,但是一段长枪手的人墙还是被撞出了缺口,短兵手被都头们驱赶着冲上去,用各种沉重的武器拼死砍死冲过人墙的马匹,堵住了后面的骑兵。新补上来的长枪手举着长枪压过去把辽人又推了出去。

在没有偏厢车保护的各个地段都出现了辽人凿透宋军长枪阵列的现象,但是一次一次都被宋军咬着牙顶了回去。一时各处险象环生。

当辽人打算全力进攻的时候再想继续运动就不现实了。董任璋再次飞马跑来禀报:“辽人似要大举进攻,郭部署请巡边收缩阵型,不让辽人有可乘之机。”

李不弃看了看缓缓逼近的辽人步兵军阵便点头应了,命令振武军车队紧紧围在已经展开平戎阵的步兵大阵后方和两翼,连拉车的马匹也卸下来集中在一起,偏厢车直接首尾相接,像营栅一样把步兵和骑兵都围在其中。

既然辽人要大举进攻,那就用弓弩应付吧,宋军骑兵太宝贵,尤其是警察司骑兵,还有大用处,绝对不能随便拼掉。

兵力收缩后,宋军成为一个长方形的紧凑队形,李不弃把后面车阵的指挥交给高遵裕,其实是就交给杨世卿,也不必留在后面指挥,于是带着亲兵举着大旗来到中军位置与郭逵会和。郭逵见到李不弃说:“巡边,胜败在此一举了。”

李不弃却有信心:“咱们这些车上装了六十多万支箭和大量的其他作战器械。只要是咱们自己不自乱手脚,我倒要看看辽人准备流多少血。”

郭逵向后方看了一眼有些担忧地说:“辽人步军上来了。这倒是有些麻烦。”

骑兵虽然机动能力强,突击迅猛,但是攻坚能力却不如步兵。而且其实现在这个战场虽然已经离开了宋军每隔十里设立的一个寨堡但其实仍然不太适合大规模骑兵冲击。

得益于大宋在河北多年的经营,虽然大宋木材缺口极大,但是河北却是遍地树林。现在宋军虽然因为树林的限制只能摆出长方形的队形,但是右翼却有相当长一段可以得到树林的掩护,辽人能够进行冲击的路径更是受到很大限制。而且郭逵和众将现在接连打退辽军骑兵的进攻后,对骑兵的恐惧已经消除了很多。只是己方人数少,所以郭逵更担心被辽人步兵缠住,扯散队形。

李不弃却笑道:“郭部署只管安心。那些偏厢车对付步兵一样有效的。郭部署只管照顾好左右和前面就好,后面就交给振武军吧。”

郭逵见李不弃说得信心十足也放心了不少。正说着,后方已经梆子声响成一片,开始放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