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百五十八 连环计

张英娘把已经翻译好的迷信交给李不弃,李不弃连忙展开来看。郑恩说高昙晟见黄河改道造成大量饥民,于是想趁此机会再搏一把,但是包拯带人过去时就防着此事正好抓了不少跳出来的弥勒教徒。河北弥勒教本就为策应贝州起事损失不小,这一下更是元气大伤。

现在弥勒教有了钱,一部分头领就想过富贵日子了,便请求高昙晟不要再挥霍弥勒教力量。而高昙晟是个有理想,有抱负的人,自然不愿就此收手,结果就是一部分首领突然发难,逼高昙晟放弃教主位子。于是发生火并,高昙晟和几个忠于他的头领被杀,新的头领产生。至于郑恩,不但没受到伤害,还给封了个护法的头衔。因为这些想要过上舒心生活的人离不开他的赚钱本领。

呵呵,这倒是和水泊梁山的剧本儿有些像呢。所以李不弃一点儿也不觉得奇怪。

此外郑恩在信中还提到辽国内部正在大肆搜刮粮草,似乎准备再次攻打西夏。这个消息已经由在辽国皇太弟耶律重元身边混成了护国上师的不戒和尚派人送信过来了,现在下面也行动了,看来辽国这次动员的规模小不了。

在李不弃贫乏的历史知识中实在找不到这次辽国打西夏的影子,不过只要是这两家干起来,不管谁输谁赢,对大宋都有好处。

正英娘问:“官人可给郑恩回信?”

心肯定要回。李不弃在回信里告诉郑恩继续潜伏在弥勒教里面,既然弥勒教已经被一群贪图安逸享受的人控制了,那它的危害就极其有限了。

对于辽国的事情,李不弃要求郑恩继续潜伏在弥勒教中,利用弥勒教作一些事情。比如他要求郑恩保持弥勒教向辽国走私粮食。

西夏本身就穷得叮当响,而且不是软柿子,在李不弃的记忆中西夏是给成吉思汗灭的。那么估计辽国这次打西夏就算赢了消耗也少不了。

皇帝下旨严控陕西树木采伐,汴梁的木材价格直线上升。李不弃就不信这么高的利润不会吸引河北、河东、京东各路的缘边商人从辽国走私木材。辽国本来人口就少,大量人力去伐木了,种粮的就少了。

再加上不戒拿了蒸酒的方子献给耶律重元,辽国的烧酒开始普及过程。反正按照不戒的说法,辽国军中都甚喜烧酒。酿酒可是需要消耗大量粮食,辽国种粮的人少了,消耗的粮食又多了,那就只能从大宋输入粮食。大宋本来就是禁止粮食输出辽国的,李不弃又控制着警察司,当在合适的时候李不弃收紧对辽国的粮食输出,辽国就要闹粮荒了。

到时候只要稍稍推动一下,那么辽国要想不内乱,就只能逼迫大宋供应粮食。如果赵祯和文彦博、庞籍他们能在生死攸关的粮食问题上都妥协,那么李不弃也只有造反一条路可走。但如果赵祯他们还多少有一点儿理智,那么辽国就只有南下抢劫一途。仗一打起来,什么崇文抑武,都是屁话!

后世有一句话叫“北宋缺将,南宋缺相”。北宋为什么缺将?就是因为没有被打疼!

可怜啊!有些人你不打得他满脸桃花开他是不会醒悟的,可是在把他们打醒的时候受苦的总是小民!李不弃只能这样安慰自己:“多难兴邦。提前打醒一些人总好过国破家亡。”

————————————————————————

七月信风大起,密州的海湾里前所未有的热闹,一条条海船扯起满帆驶出后世的胶州湾前往日本海岸。只是所有的船东都受到了警告,说高丽那边不太平,希望他们暂停与高丽的贸易。所有人们知道的只有一个胆儿特别肥的船东带着船去了高丽。

今年李不弃这边光是从密州出发的大船就有十一艘,除去前往耽罗和北海的船只,还有专门与日本贸易的。

因为前几年的船队已经把日本的需求和资源基本摸清,往日本交易的这些船上满载了丝绸、瓷器、香料、棉麻布和铁锅之类的铁器,除了金银铜还将要换回倭刀、漆器、折扇这些工艺品,以及铁梨木这种造船原料和珍珠、海参等海产品。至于倭铁已经身价下降,因为军器监的瘊子甲不再需要倭铁打造,所以已经从李家船队的交易清单中划掉。

周青登上一条三千料大船。这条船上装载了二百多移民和供应他们的粮食还有一些特殊人物。因为河北的大水,让李不弃弄到了一些以前不容易招募的人,比如十几个能写会算的读书人,几个郎中和稳婆,三个箍桶匠。这些都是海外不可或缺的人才。

开船之前,周青又下到底舱看了看被拆成零件状态的三门弩炮。有了这东西,捕鲸那就是手到擒来啊,每年光是靠鲸油的收入,北海那边就能丰衣足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