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不弃说:“下官一直认为三条腿的蛤蟆不好找,两条腿的人却是好找的。候选的官员那么多,各地滞留汴梁的举子那么多,总有几个合适的。若是人不够,便从吏人中选。这些人先考试,通过考试的再进行培训,能通过培训的便试官一段时间,胜任的留,不胜任的从哪儿来,回哪儿去。”
“下面使唤的人,就如原来捕盗司筹建之时,从皇城司调一批,从各地衙门调一批,然后再招募一批。这些人也是试用一阵,能者留,庸者去。几年下来,警察司就能正经做事了。”
包拯问:“却不知培训什么?”
李不弃说:“自然是培训警察专业之事。”
包拯一摆手:“此事老夫不懂,李都监便多操心。待培训之时,老夫也要听一听。其他事就按你说的做吧。这考试出题之事也烦劳你了。”
人敬我一尺,我敬人一丈。李不弃说:“下官先拟出题目,然后再与提举商讨。只是让官员考试还是头一次,如何操作还需提举斟酌。”
包拯说:“此事老夫来想办法。”
李不弃虽然对现代警察的专业不是很了解,但是拥有的知识对宋代的人还是碾压级别的,所以这考试题和培训题目早已经有谱了。挑选跑腿儿的工作人员就交给连广智了,这个他有经验,而且李不弃已经给他提供了不少人员。只有挑选警察司下属的骑兵的工作多少有些棘手。
幸好,现在夏悚等人也不敢给李不弃使绊子,甚至还要全力支持李不弃。因为真要是让李不弃把差事办砸了有愣头青跳出来弹劾,那么李不弃还能不能给皇子当老师就成了问题。若是李不弃不当皇子的老师了,那三皇子留在宫外岂不就又不是名正言顺了?那不是给皇帝,给自己找麻烦吗?而且皇帝一再暗示,警察司的事是他赵祯要办的大事,谁也别添乱,陈执中就是榜样。因此有眼色的人都不会往枪口上撞。
枢密院就下了命令,让李不弃在京城禁军中随便挑人。这就好办了。李不弃在军营门口贴上告示,把要求和将来的训练内容以及待遇之类写清楚,然后等着人上门。上门之后就考试,考试合格的派人去军营外调,确定没有不良记录的才能进行试训,等试训通过才能正式调到警察司来。
虽然李不弃在告示上写明警察骑兵训练会非常艰苦,但是谁都知道李不弃是绝不会克扣军饷的。并且告示里还写明了警察骑兵在训练期间的饮食都是免费供应,这绝对是少见的福利,所以上门报名的人挤破了城北的军营大门。
设立警察司的旨意已经下来了,而且下来的时间很有意思,正是与册封元昊的儿子谅祚为夏国国主的旨意一同发下来的。
包拯被任命为警察司提举,和被任命为警察都监的李不弃在接旨之后立刻被赵祯叫到垂拱殿。赵祯说:“两位卿家,今日朕册封了元昊之子为夏国国主。夏国之地,本为大宋所有。元昊裂土建号,朕不能平灭,每次想来总觉得愧对祖宗。更恼人的是以后有贼人以元昊为榜样,自此天下定然多事。警察司便是朕看护大宋的利器,两位卿家不可疏忽了。”
“此外左右朋邪,中外险诈,州郡暴虐,法令有不便于民者,朕欲闻之。两位卿家皆要留意。”
皇帝还记得元昊就好!李不弃心想:镖局的镖路已经进了陕西,以后我会让你经常想起西夏的事来。他随口说道:“陛下,警察司就是陛下耳目。臣以为这些事情,警察司可以每月作一份简报呈陛下御览。臣听说西夏近期接连犯边,可见其现在也不过是佯装臣服,来日仍是祸患。既然陛下把监督茶马交易也划归警察司,臣会利用茶马交易尽量探明西夏底细。”
赵祯惊问:“西夏接连犯边?朕怎么不知道?”
包拯看了李不弃一眼,却什么也没说。李不弃从容地说:“臣听从陕西送商讯的人说,前几日夏人数万正在围困庆阳。”
“哦?枢密院怎么没有呈报此事?难道军报比商讯还慢不成?”皇帝立刻一头黑线儿。
李不弃说:“臣听说自元昊称臣后屡屡犯约抄边,但边吏避生事,不以闻,因此夏人便以为我大宋害怕西夏。这次谅祚谢祭奠使入延州,便颇偃蹇自大,经略司却是遣引伴送阙不敢有丝毫怠慢,夏使益骄。”
赵祯的目光立刻落在包拯身上,他可是在陕西作过转运使,如果他完全不知缘边官吏的情况那就是失职了。
包拯见赵祯看过来只好据实说:“陛下,臣在陕西任职时确实查知边吏确实有担心生事,对西夏掠边之事不据实奏报的,但是大事却从未敢瞒报。”
赵祯听说缘边官吏连军情都敢瞒报不由得后脊梁发凉,便记得李不弃在奏章中说警察司的主要职责在于防微杜渐,现在一想,更加觉得李不弃这设警察司的建议实在是太及时了。要不然,说不定真像李不弃说的那样,哪天西夏和辽国打来了,自己这个皇帝还不知情呢。
他尽力作出心平气和的样子说:“好,这些事就交给两位卿家了,你们一定要做好朕的耳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