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百一十一 峰回路转

丁度这才从椅子上站起来:“那么好吧。我就回去向陛下复命了。”

这时李不弃却说:“我还是在这里等两天吧。万一查出来诬陷下官的人有幕后主使呢?”

大理寺少卿的脸都绿了——这是要想攀扯啊,这事儿可棘手了,不知要牵扯多少人。

幸亏丁度哼了一声:“你还有脸说?不是你行事不谨,怎么会为人所称?快回家去好好想想。”

丁度也算是李不弃的老师呢,于是李不弃把脖子一缩装了孙子,跟在丁度后面出了大理寺。大理寺少卿这才抹了一把冷汗。

出了门,丁度故意和从人拉开距离然后悄声问:“这闹出人命来是你的指使?”

李不弃坚决地摇摇头:“和我无关。他们要用我上任以前的事栽赃我,却没想到作下这些事的官吏却怕拔出萝卜带出泥。牵扯面太大,不狗急跳墙才怪。”

丁度点点头表示认可,然后问:“可你怎么会办了这么一件事。避嫌懂不懂?”

李不弃说:“作坊使用车床可以每月再省几千贯,以后还能省的更多,这个我在文书里写明了。这是出于公心。”

丁度气得用手指点着李不弃几乎咆哮起来:“公心也不行!没看到多少人抓住这把柄!”

李不弃作出委屈的样子:“那可是能给朝廷一年省几万贯啊。”

见李不弃这个样子,丁度稍微缓和了些:“我会如实禀报官家。你想想怎么应付那些言官吧!”

这么多弹劾李不弃的奏本让赵祯的头都大了。虽然他从一开始就把这些本章都留中不发,但是这却更激怒了大臣们,不但御史言官,就连三省六部和开封府的人都开始递本章了。那本章就向雪片一样,充分向皇帝展示了什么叫人多势众。特别是开封府那边有人首告李不弃伙同小吏监守自盗之后,御史们和打了鸡血一样,上朝的时候一个比一个强项,都学寇准恨不能揪着赵祯的脖子不让他走。

在皇帝心里李不弃就是一个不但点石成金,而且视金钱为无物的人物,你说他会谋反皇帝都可能会信,但是说李不弃会贪那点儿小钱,皇帝是真不信。没看到李不弃随手抛洒金山一样办图书馆,办书院吗?一点儿小钱他能看在眼里?

但是自从宋太祖之后,大宋官家一向胆小,哪里能受得了这种压力啊,赵祯愁得晚上睡不着觉。早朝的时候面对一大群御史的轮番进攻,赵祯只好同意:“好吧,那就让大理寺来审理此案吧。丁学士,你代朕听审。”

丁度忙出班答应。所有人都明白这是防着有人栽赃李不弃呢。

但是刘湜一点儿也不担心,证人现在有人看着,不怕李不弃把案子翻过来。可是散朝刚刚回到御史台门口,就看到一个早就等在那里的书办一路小跑过来。刘湜忙问:“出了什么事?”

那书办急火火地说:“不好了,那个首告李不弃的人死了?”

“嗯?不是有人盯着吗?怎么会死了?让人杀了?”此时刘湜心里一喜:难道是李不弃让人杀了证人?那李不弃可是铸成大错了。

可是书办却把头摇得像拨浪鼓:“不是!是自尽的。”

“自尽?”

“是自尽!还留下血书,说是三司胄案的几个官吏恨李不弃把他们开革,抓了他的错处逼迫他首告呢。后来他害怕了,又觉得对不起李不弃所以才自尽,并且留下血书说明原委,求李不弃放过他家。早上他家的人抬了尸首往开封府鸣冤,开封府只得请几位官人去开封府询问。几位官人现在在三司不敢出来,只得派人来问御史怎么办。”

“啊?”刘湜脑子里一片空白,心里暗骂那几个人。当时他们拍着胸脯向他保证不会出任何纰漏,谁想会出现这样的翻转局面。但是他不甘心,忙问:“那几个拘在开封府的销赃的商人没出事吧?”

“这个没有。”

这个回答让刘湜稍稍松了口气。虽然首告的人反水了,可是只要销赃的下家在,而且又确实已经从他们家里找到了军器作坊的物资,那么至少盗卖军器作坊的事就不是子虚乌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