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不弃忙说:“赵家小娘子只说要东华门唱名,俺可是做到了!”
“哦?是吗?也是啊!可是……”老娘有些二虎了。
李不弃说:“娘啊,你还不准备准备,尽快到赵家提亲?”
看李不弃这么自信,老娘气哼哼地说:“哼,都准备好了,要不是你闹这一出,老娘就准备明日提亲的。看你看看你闹得这事儿!”说是这么说,不过老妈还是把鞭子扔了。
李不弃看老妈不是那么生气了,又漏出一副惫懒模样:“今天吃不成琼林宴,咱们自己开宴!陈全?死哪儿去了?快去发帖子,请人!”
新科进士们还没有出宫游行,李不弃闹得事情就传出了大内,又是一场轰动。人们除了猜想李不弃的动机就是关注李不弃和赵家这门亲事能不能成,据说大相国寺的无智大师第一时间就跑去赵家作思想工作了。
与百姓们的惋惜和好奇不同,几位宰执相公却都稍稍松了一口气。
按照常规,科考完毕后新科进士会授官,一甲三人如果留在中央会授大理寺评事或国子监监丞,去地方会授大州通判。二甲诸人在中央则授校书郎,去地方则授知县。但这是指以前没有作过官的进士,象李不弃这样以前作过官,还剿过匪,又经常在皇帝面前走动的进士授官则没有一定之规。
大家都明白在皇子还小的时候,皇帝绝不可能放李不弃到地方上去,那么必定会把他安排在中央的某个部门了。李不弃就是个能折腾的,放到哪里,哪里的主官都心惊胆战啊。现在好了,皇帝即使要征辟李不弃还要得到宰执的赞同,这样宰执们就有了和皇帝讨价还价的筹码。
谁也没想到文臣中除了丁度以外竟然有人对李不弃放弃了进士身份大呼可惜。赵祯第四个儿子的母亲张妃的叔父张尧佐回家之后让人把黄师爷叫来就直奔书房,从一个抽屉里拿出一摞从省试发榜后就开始起草的文稿放在桌子上直摇头。
这时候门外的仆人通报说黄师爷来了,随着一阵脚步声,一个中年文士走进来问:“官人,听说今日新科进士授予出身时,李不弃闹事了?”
张尧佐哼了一声:“是啊,我正在为此事烦恼呢。所以把你叫来商议一下,咱们原来的计议是否还行得通?”
看着孙抃老头恨不能扑上来咬人的样子李不弃只是一笑:“学士既然有这能力,谁人又知道学士有没有白日宣淫呢?”
呃?原来不是八卦啊?连皇帝在内都忍不住想笑。
孙抃也是一愣。“气死老夫了!”
这一下刚才的气氛都破坏了,再难辩下去。宰相贾昌朝一看好好的典礼快闹成辩论会了,实在是开国头一回,作为宰相他不能不出面了。于是他站出来想把话题拉回来:“汉武究竟是为好大喜功,还是为孝远征匈奴,还是可以探讨的。以此指责崔贤亮和张镇不知忠孝似乎有些过了。”
李不弃却说:“当年他们可是说学生要学卫青、霍去病就是要祸乱大宋朝纲。臣以为卫青、霍去病皆是为了却君王事奋不顾身的忠勇之士,如今在他们口中却成了祸乱朝纲的人物。不知是否视君命为儿戏的人物才能成为他们的楷模?若是这样的人也能中进士,那么以后谁还会忠于王事?”
“这……”贾昌朝用眼角余光瞥见赵祯的表情表现地关注起来,就知道李不弃又说到皇帝心里去了。皇帝肯定不希望自己的命令被人当放屁,所以这两个新科进士的命运已经注定了,就算这次不被黜落,也会因为皇帝不待见沉沦下僚。
大宋的文人是给汉武帝扣了不少帽子,但是那都是在没有人提出质疑的情况下。既然皇帝已经被李不弃点醒了,那这事儿就不能再提,否则必然引起皇帝的反弹。这个轻重贾昌朝还是能拎得清的。
但是说汉武穷兵黩武仍是大宋文人的主流认识,贾昌朝不敢反对,只好和稀泥。他看向赵祯:“陛下,臣以为张镇和崔贤亮两人年少轻狂,便责他们闭门读书,下一科再考,如何?”
皇帝现在心思已经偏向李不弃了。听贾昌朝这么说便点头道:“也好,世人须知忠孝之人是不可随意褒贬的。”
贾昌朝又说:“陛下,臣认为李不弃搅扰了国家抡才大典也要处置。”
“这……”赵祯犹豫了。
但是陈执中、吴育、王拱辰、张方平等人也都说:“陛下,李不弃不守礼仪,必须惩戒,否则今后若有人希图侥幸也在典礼上闹事又该如何?”
皇帝一看众口一词,按照他的经验看来不答应不行。不过他想到李不弃也算东华门唱名了,而且李不弃虽然放弃了进士头衔,但是他作为皇帝可以征辟李不弃干活儿,所以为了耳根清净,他只好点头:“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