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全从人群里满头大汗得挤出来,上了一座酒楼,在正对大街的一个雅间里向李不弃禀报:“官人果然是第四名。只是官人你没看见,好多人竟然在那里大骂呢。”
“嗯?是京城的举子吧?他们骂什么?”
陈全哭笑不得地说:“不是京城的士子,就是些普通百姓。他们骂考官把你取得太高,害他们赔了钱呢。你可知,买官人你吊榜尾的人最多呢。”
呵呵!李不弃也是无语了。不过眼珠一转他就冒出个坏主意:“你带几个人往人群里散播谣言,就说主考张方平,还有阅卷官路授都是买了我高中的,所以才放出风来说不喜直白的文字。你明白吗?”
陈全点头如鸡啄米一样:“明白,明白。这些大头巾是明着要和官人过不去,让他们吃点儿暗亏也不算什么。”
李不弃一摆手:“去吧!”看着陈全带人没入人群,李不弃冷笑起来:“和我斗?不知道哥善于开挂吗?”
这一科考试的情况有些奇葩啊。以往都是第一二三名最让人瞩目,可是这次他们全都被李不弃抢了风头。刚到晚上坊间就传出了此事四种说法。
第一种说是张方平等人早就想要借机敛财。他们重金下注赌李不弃名次靠前,但是却放出风来说对李不弃这样文风的绝不会给好名次,引诱百姓都下注李不弃名次靠后,好让他们多赚一些。这种阴谋论正是吃瓜群众喜闻乐见的,何况还有一大群亏了钱的人需要找个理由安慰自己,所以这种说法得到了相当多的百姓的支持。
第二个说法比较中性,只是说明事实。说李不弃挖空心思,文风大变,所以从考官的火眼金睛前滑了过去。并且李不弃的卷子也传了出来。
但是这个说法显然不能让某些人认同。毕竟每个人的文风都是相对稳定的,不会无缘无故大变。于是由这第二种说法又演变出了一种说法。
第三种说法是皇帝泄题了。这个说法得到了大量文官和京城士子的认可,但是老百姓一致呲之以鼻。原因很简单,李不弃诗文早就名动京华了,还需要皇帝泄题帮他考进士吗?谁不服也写一本《三字经》、《对韵》试试,要不来一首能和《青玉案.元夕》媲美的词也成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