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前明遗臣在鞑子入关之后没有选择投降,而是选择了做“遗民”,也算得上是大节不亏,此次大兴军定鼎中原之后,就有许多这样的前明遗臣上书希望能够为新朝效力,但李元利却没想好如何安置这些人。
以前与鞑子征战之时,如果这些前明遗臣能够投奔大兴军,哪怕他们有这样那样的毛病,只要是大节不亏,李元利也绝对会不计前嫌鼓掌欢迎,但现在嘛,形势又有所变化了!
即便这些人不愿卑微屈膝事虏保持了名节,但经过前明官场熏陶出来的这些文臣,难免身上会带着种种陋习,李元利可不希望因为这些人而使得现在良好的风气受到影响。
他原来打算的是,就算要使用这批人,也要先培训考核,然后再挑其中清正廉明的来用。不过现在有了刘玄初这个想法,似乎南洋也是个安排他们的好去处。
只是这些人养尊处优惯了,要让他们远涉重洋去受苦,他们会不会乐意?
“这一点王爷尽管放心!这批人多半是崇祯十年到崇祯十七年的举人进士,到现在正是四十岁左右身强力壮之时,他们就算不为了自己,也得为家中儿孙后辈着想。”
“至于养尊处优更是不存在。鞑子祸害中原十多年,颠沛流离之苦谁没吃过?哪里谈得上什么养尊处优?”
“既然如此,这个办法便是可行之法!”
李元利道:“苏禄一时半会也亡不了国,咱们不急着发兵。可以先向西洋、南洋诸国发布诏告,宣布苏禄为我领土,让他们限期撤军,等来回拖得一两年,咱们将朝鲜和倭国之事彻底解决之后,就可以腾出手来收拾他们。”
“到时佩德罗从巴西运送橡胶树苗过来,正好将捉到的俘虏送进橡胶园去给咱们干活!”
刘体纯哈哈大笑,“但愿在南洋的西夷人不要太少!”
很显然,同样是请求内附投奔中华大家庭,琉球国王和苏禄国王的心思与目的却是截然不同。
自萨摩藩入侵琉球以后,琉球已经沦为萨摩藩的傀儡政权,就连琉球王的称号都被剥夺,改称琉球国司。
尚质自永历二年(一六四八年)继位以来就没有享过一天福,反而整天生活在凄惶之中,他心里比谁都清楚,倭国萨摩藩以前没有将琉球彻底吞并,唯一的原因只是想通过琉球来与中国贸易,以从中获取高额利润。
但实施“海禁”之策的明清两朝先后覆亡,取而代之的是实力更加强大的大兴军。大兴军不但不禁绝海外贸易,反而对其大力提倡扶持,只要有本钱、老老实实纳税,就能够从中国买到生丝、茶叶、瓷器等原本十分紧俏的货物。
这种做法对于那些无权无势的海商来说是天大的好事,但对于琉球来说,面临的却很有可能是灭顶之灾!
以前琉球之所以能够凭借海上贸易赚取大量钱财,并不是因为琉球人有经商的天赋,而仅仅只是因为中国严厉施行海禁,而琉球却可以用朝贡的名义在两国之间名正言顺地贩卖货物,而且还不用交一分钱的税。
萨摩藩悍然入侵琉球,最主要就是眼红琉球人的朝贡贸易特权,所以倭人才只是将琉球朝廷作为傀儡,允许他们继续存在。但现在大兴军放开贸易,人人都能通过正规渠道买卖货物,那琉球朝廷还有什么用?
在倭人心中,琉球朝廷现在存在的价值,就是能够以中国藩属国的名义获得免税贸易的特许。
如果不是萨摩藩对琉球这次到燕京朝贺还存了一丝幻想,那么琉球国绝对已经不复存在,琉球王室的下场可想而知。
于是,尚质在与朝中重臣密议之后,决定效仿朝鲜国主李淏上书汉王请求内附,只要汉王殿下恩准,琉球王便可放弃王号,彻底将琉球并入中华。
琉球国请求内附完全没有什么附加条件,因为现在琉球王尚质已经走投无路,但苏禄国王拉律林却却来了个狮子大开口,他在请求将苏禄国并入中华的同时,还希望继续担任苏禄王统管苏禄国军政事务,而且要求大兴军派出铁甲舰队,帮助苏禄人将入侵之西班牙夷人和渤泥国人全部驱除。
“玄初,苏禄国此次请求内附,依我看来,并非是有什么“向化中华”之心,他们的目的,大概是想利用我大兴军为之作战,他们却在背后坐收渔翁之利……呵,打的倒是一手好算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