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二十九章收复大员

“几百人驻守的小城,就让咱们伤亡了这么多军士?”李元利大为不满,七门野战炮是小事,但伤亡两百多人却让他觉得有点惨重。

“王爷!红夷人的火炮炮管长,射程远,又打得准,而且发射也不慢,依我看比葡夷的炮还要好。不死人根本就不可能啊!”

“伤亡两百多人也太多了点!”

“主要是一开始不知道红番鬼的炮能打这么远,所以没怎么防备……”李盖有点不好意思,这确实有他大意的原因在内。

“知己知彼知道不?”李元利本来想斥责他一顿,但一想到今天是大年初一,便打消了这个念头,“过完年你去兵部和吏部交了差事,然后进宫来当差。”

李盖乐滋滋地应了下来,他本来就想回到李元利身边的,以他的能力,搞搞小股袭扰或特种作战还没有问题,但要独挡一面指挥大军攻城,还真有点难为他了。

突然他又想到一件事情:“王爷,那些红夷俘虏现在还关押在大员,要怎么处理?”

“你都没处理好就跑到京城来了?陈永华怎么说?”

“他说这些红夷俘虏不能杀,可以拿来换钱!而且只要遵纪守法的话,也可以让他们留在大员……不过要等王爷的命令下去才能处置。”

总算是还有一个靠谱的。

举一个例子。

一八三一年,安南阮朝派李文馥以护送海难眷属前往中国福建,因发现清政府为他在福州安排的住所匾额上题写“粤南夷使公馆”六字之后非常生气,认为他不是“夷使”而拒绝入住。

清朝官员得知后将匾额上的名称改为“粤南使官公馆”,但李文馥仍然写了篇《夷辨》张贴在公馆门前:“自古有中华,有夷狄,乃天地自然之限也,而华自为华,夷自为夷,亦圣贤辨别之严也。……博带峨冠,宋明之衣服也。推而举之,其大也如是,而谓之夷,则吾不知其何如为华也?”

李文馥写这篇文章的意思很明确,申明安南是华而非夷,且含有对满清的否定。“华自为华,夷自为夷”,就算你入主中原,也仍然是蛮夷。

安南阮朝第二代国主阮福晈更是公开评论:“清之得明,以匈奴入中国,以夷变夏,其势甚难。……皇考之有北圻,取之于西山,非取之于黎氏,名正言顺,殆过于清。”

像安南这样的中国近邻,虽然对东虏鞑子很是鄙视,但也不得不纳贡称臣,可南洋诸国离得那么远,清廷又采取“闭关锁国”的政策,手脚伸不到那儿,人家凭什么鸟你?

与鞑子不同,李元利和大兴军则是“以汉代汉”,而且皇位将由永历帝禅让,在南洋诸藩属国心目之中只是正常的朝代更迭。如果此时李元利采取一些手段,是极有可能顺顺利利地将这些邦国纳入中国治下的。

当然,如果只是想殖民,那就用不着这么麻烦,用武力占领、武力镇压,然后想尽一切办法掠夺他们的财富,西方殖民国家就是这么干的。

李元利不打算这么干,他不会在南洋国家殖民。南洋各国对中国有极大的认同感,而且还有大量华人移民,能够将他们纳入治下,为什么要殖民?

但大兴军要进入南洋,势必要同已经在这儿殖民的荷兰、葡萄牙、西班牙三国发生冲突,如果三国在共同的敌人面前联合起来,对大兴军海军也是个不小的威胁。

事实上欧洲各国在南洋的军事力量,全部都属于东印度公司——并不是只有荷兰才有东印度公司,所有到东方来的国家都成立过东印度公司。

虽然这个时候,葡萄牙东印度公司已经解散,但还有在印度莫卧儿帝国的不列颠(英国)东印度公司、丹麦东印度公司以及大本营在南洋的荷兰、西班牙两个东印度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