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一十六章军费开支

南明朝廷前些年被鞑子撵得凄惶,病急乱投医之下,不但几次向倭国派出使者求援,更可笑的是,永历帝朱由榔竟然还向欧洲派出过使者向罗马教皇求援。

永历帝以入教的母亲、妻子、儿子的名义向教皇求援,希望教廷能组织一场十字军东征,“今祈尊师神父并尊会之友,在天主前,祈保我国中兴,天下太平”。

不说罗马教廷当时已经没有军队,也没有组织十字军东征的能力,就算有,人家凭什么劳民伤财远渡重洋来帮拳?

这种事情有损国体国威,当然要尽量让世人忘记,哪儿能大张旗鼓地拿来作为攻伐倭国的借口?

其实光是去殖民的话,有没有借口都无所谓,也不可能有谁不长眼跳出来主持公道,可李元利想的是将倭国一劳永逸地纳入治下。

倭国人太多了,不可能将他们全部杀绝,大多数人还是要靠拉拢。

明朝时的倭人和后世的鬼子不一样,大多数倭人对我中华上国还是存有敬畏之心的。倭人闭关锁国,不允许西洋人与之贸易,连自己的国民也不许出海,但却允许中国的商船进入倭国,这就是很典型的例子。

这个时代,中国对倭国的影响无处不在,比如文字,汉字仍然是官方文书、记录史实的唯一正式文字,至于在汉字基础上造出来的平假名,最开始只是用来为汉字注音的而已。

所以在当时将汉字称为男文字,而将平假名称为女文字。

明朝时期,中国的文化深刻地影响着倭国,海商们对倭贸易,书籍也是其中一桩重要货物。中国的名士大儒到倭国去,享受到的待遇远超后世的明星。

明末大儒朱之瑜流亡倭国,倭国学者、达官显贵纷纷诣门求教,执弟子礼。

倭国一直受中华文化的影响很大,但在明朝时无疑是最为巨大而且突出的。王阳明先生的阳明心学,即便到了后世二十世纪,仍然是倭国政经两界所推崇的正统学说。

可以说没有阳明心学,就没有后世倭国的明治维新!

在倭国这样的环境条件下,李元利要想将其纳入治下,拉拢绝大多数倭人是有必要而且十分可行的,因此伐倭必须要有一个堂堂正正的借口。

“明年这笔钱花了,咱们还有其它收入,总之,不会差了将士们的饷银,也不会少了该拔付的军费。”

李元利说得这么有底气,是因为马上就会有铸币的收益,大兴银行——也就是原来的大兴钱庄,已经开始制造各种钱币的模具,明年大量的金银铜币发行之后,一年下来应该也有数百万两的收入,完全能够支撑扩军后的军费开支。

其实用金银铜等金属来铸币赚得并不多,毕竟钱币本身的价值也低不了多少。相比之下,如果使用纸币,成本比面值就要小得多,发行方赚取的收益相应也要多得多。

但发行纸币却有两个问题李元利暂时还无法解决。

一是防伪。可以想象,大兴军如果发行纸币并流通之后,绝对会有人不惜以身犯险制造假币来谋取暴利。

无论印制多么精美、图案多么繁杂的纸币,只要民间的技术能够达到,假币就一定会出现。一旦假币大量出现,后果就会十分严重:造成通货膨胀,继而使得国家经济崩溃!

因此在没有掌握绝对先进、安全的防伪技术之前,李元利不会考虑制造和使用纸币。

第二则是信用问题。纸币在中国的历史可说得上是悠久,唐代的“飞钱”,北宋的“交子”,南宋的“关子”、“会子”、“钱引”,元明发行的“宝钞”,都是纸币。

但无一例外,这些纸币流通的下场都不好,到最后甚至被百姓弃用,不得不退出流通渠道。究其原因,一是假币泛滥,二是统治者滥印滥发,导致纸币价值大幅下降,失去了信用。

没有了国家信用的支撑,纸币就是一张废纸,谁愿意放弃真金白银来使用它?

纸币在发行之初,是为了解决“钱荒”和方便市场流通,但最后却沦为统治者解决财政困难或者临时用来聚财敛财的工具。

纸币的滥发使其价值降低甚至完全失去价值,同时失去信誉,被老百姓抵制弃用是必然的结果。

因此,李元利要发行纸币,肯定要先解决以上两个问题。

防伪技术方面,大兴银行已经奉命开始抽调人手进行技术攻关,务必要做到民间技术和外国技术不能达到的地步。

信用方面,在纸币发行之前,大兴银行已经开始试探性地少量推出银票。

这些银票主要针对行商,所以面值较大。因商人来往于各地,大量金银不便携带,而且大兴银行在各省都有分行,随时可将银票换成白银,很有信誉保障,所以商人们对银票十分信任和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