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殿下,王太后那边都已经安排好了。只是她托臣向殿下询问,说马车实在是太颠簸了,是否可以乘船北上?”
李元利登基称帝,用的名义是永历帝禅让,因此朱由榔和王太后母子二人自然是不可或缺,哪怕是让她们出来露一下面,也是十分有必要的。
“到时跟我同船吧。”这是小事,李元利毫不犹豫就准了,本来就是怕她们晕船才安排马车的。
“还有一事请示殿下!”袁宗道没有坐下来,“有许多各省士子此次也要随同北上,他们没有家眷,编在老营中恐怕不合适。微臣的意思是不是将他们编入应急队中,还能够协助处理一些事务?”
这些士子都是乡试上了榜的,若是放在以前就是举人老爷,已经有了做官的资格,也可以继续参加来年的“春闱”会试。
但现在大兴军的科举制度和前明不一样,乡试挂榜者要继续进入学堂读书,三年之后参加各学堂会试,再按考试名次来授予官职。
这就相当于他们已经考上了“大中专院校”,工作有了保证,但要想有个好的职位,还得看学习成绩和毕业考试。
老营中都是百姓和官员们的家眷,自然少不了年轻小娘和妇人,将年青男子编入其中确实不合适,李元利准了此事,又吩咐王拙接收安排好这些士子。
至于北上行军路线,参谋们早就已经有了详细计划,首批走海路的人最多,大兴军海军舰船现在一次性便能运送五万人以及所需粮草辎重,其次便是依靠运河。
京杭大运河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鞑子入关以后,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用于运河河道的治理和沿线漕运的管理,目的便是要保证漕运的畅通。
顺治亲政之后,每年用于治理运河的白银就达数百万两,而换来的却是每年多达数百万石的粮食和其他必需的物资。
大兴军收复镇江之后,立即便彻底截断了漕运,一粒米都不让流到北方,这也是清廷仓皇撤回关外的一个重要原因。
南京城内外一片忙碌。
各处衙门之内,小吏们在忙着收拾各种文件,将它们分门别类之后用油纸包裹,装进木箱之后还要用腊封,以防路上淋雨受潮。
除了地方州府县的必不可少的主官之外,六部所有官员这次都要跟随进京,留在长沙和广州的已于前两日赶了过来。
其实这并不是汉王府下的命令,而是六部尚书们作出的要求,因为入京之后朝廷的变革需要大量的人手来协助处理和执行。
六部衙门自大兴军在长沙设立伊始至今已经顺利运行了三年,除了大兴军的法令法规和《大明律》不一样以外,其余制度大多沿袭自前明。
明朝的制度在中国历史上封建王朝中是最成熟的一部,而且十分完善,方方面面都非常规范,连平日里吃穿住行都要管。鞑子入关以后,也是完全继承了明朝的制度。
历史上清廷修明史,在《明史·太祖本纪》一章中写道:“而能礼致耆儒,考礼定乐,昭揭经义,尊崇正学,加恩胜国,澄清吏治,修人纪,崇风教,正后宫名义。”
“内治肃清,禁宦竖不得干政,五府六部官职相维,置卫屯田,兵食俱足,武定祸乱,文致太平,太祖实身兼之。”
这些话表达的意思就是:明太祖重立纲纪,这些纲纪包含了礼乐、教育、官吏任免、军队管理等制度,清廷因此给了朱元璋很高的评价,“武定祸乱,文致太平”。
之所以“清承明制”,是因为鞑子觉得这部制度很完善,很好用,没有必要再去改动,而且也改不出更好的来。
但大兴军则不然,李元利有超越这个时代将近四百年的眼光,能够发现这部制度中的许多不足之处,并且还知道怎么去改善它。
这不需要他有多高的才能,后世成熟的制度便足以让他参照对比。
李元利一直没有大幅度地改变前明的制度,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时机不成熟,而且要给文武将官百姓们留下适应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