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零二章敌未至便欲屠城

“将军此法不可行!”郞廷佐却持不同意见,“城内百姓尽皆我大清顺民,若无故屠之,就算这次击退了贼军,日后朝廷治下哪儿还会有百姓?”

这郞廷佐也是汉人,只不过生于辽东,其父郞熙载早在后金天命年间便投了老奴,到了他这一代,已经成了一个不折不扣的汉皮虏骨的汉贼!

他说这话却并不是怜悯城内百姓,而是为他自己着想:敌军未至而先屠城,将来无论是胜是败,他都逃不脱干系。

大兴军如果破城那肯定不用多说,洪承畴的结局就是他的下场!如果大兴军败退,小皇帝过后也肯定会追究此事,到时达素、喀喀木等满将或许能逃过一劫,但他绝对还是死路一条。

“郞大人既然声称城内百姓尽皆我大清顺民,那你敢不敢为他们作保?”喀喀木一挑眉毛,斜眼看向郞廷佐。

虏廷之内也不是一团和气,满洲将领历来瞧不起而且憎恶那些汉人文官,认为他们无尺寸之功却能居高位,而自己辛辛苦苦南征北战,最后在朝堂上反而说不上话。

更别说这喀喀木是上三旗之首镶黄旗下,要不是郞廷佐自其父时便投了后金,而且现在也是汉军镶黄旗旗人的,喀喀木的态度或许会更加恶劣。

“……有何不可?本督愿以顶上花翎作保!”郞廷佐稍一迟疑,便斩钉截铁地说道。

他这会想得特别清楚,若是城内真出了内奸与大兴军内外勾结,江宁城定然不保,他肯定逃不过一死,那时谁还顾得到顶上花翎?

既然如此,他为什么不赌上一把?

顾炎武走后,李元利便将张煌言找了过来,向他了解江阴至南京段长江的各种情况。

永历八年,张名振和张煌言曾三入长江,虽然最终都是功败垂成,但张煌言熟悉地形却是毋庸置疑的。

“长江下游当数江阴段江面最为狭窄,最窄处仅四百丈宽,从此至南京,水深最深处可达十多丈,最浅处也有两三丈,咱们的铁甲舰肯定能够驶到南京,但再往上就不行了。”

“江阴往上两百里便是镇江丹徒,镇江守将高谦、知府戴可进、瓜洲操江巡抚蒋国柱均非良将,定当一战而下。”

李元利道:“听闻你与侯服公(张名振)统军西上,曾经直抵南京城外燕子矶,莫非沿江两岸竟无鞑子驻防?”

“那时鞑子兵少,只在镇江及瓜洲、仪真等地各驻数百人,我大军扬帆西上,鞑子不敢出城!但今时今日又有不同,鞑子拥兵十多万,定然不会将兵马尽数置于石头城内,依末将之见,镇江往上,肯定有鞑子重兵把守!”

“此事光凭猜想也无用,还得遣人去探个虚实!”李元利转头吩咐尤烈道:“你现在就去找王兴,从特勤大队和陆战队中挑选精干士卒,沿长江两岸西上,至镇江、瓜洲、仪真诸地查探敌情,务必做到清清楚楚,但不能打草惊蛇!”

尤烈领命正要出发,李元利又道:“元孝你写封文书让尤烈派人送至武昌,若向松部到达之后不必等候,立即东进攻取凤阳、庐州二府,对南京形成包围之势!”

不多时陈恭尹写好文书,尤烈出了营帐,自去找王兴挑选得力能干的一起去镇江。既然敌情未明,也不好再多做其他安排,李元利便安心在江阴城外驻留歇息。

大兴军二十万大军眼看就要围住南京,李元利稳打稳扎,步步为营。而南京城内的清虏安南将军达素与一干满蒙汉将官却是心急如焚。

明知此番援南京是败多胜少,但达素却不得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