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九十二章连城璧

施君泽领命坐下,新任户部福建清吏司司长桑武奏道:“王爷,如今福建全省皆下,但省府主官却还未定,此事请王爷早作决断。”

大兴军的行政机构与明代无异,一省最高长官为布政使,掌管一省政务,其下左右参政、左右参议分守各道,分管粮储、屯田、驿传、水务、抚名诸事。

福建的布政使人选在广东时李元利就和刘玄初等吏部主官议了两次,但都没有好的人选,李元利也没想到福建郑军一战之后就望风而降,因此这事情现在成了当务之急。

大兴军不缺府县以下的官吏,但一省主官却非同小可,要是所用非人,那可真会坏大事。

“诸位可有贤才举荐?”李元利呵呵笑道:“举贤不避亲,哪怕是你们的亲朋好友,若是能胜任布政使一职,都尽管说来听听。”

堂下顿时鸦雀无声。这布政使是二品大员,而且掌管一省政务,绝非寻常人可以胜任,一帮武将哪里会认识这种人?要是胡乱举荐一个上来,日后出了问题,举荐人也脱不了干系。

“王爷,末将要荐一人!”李元利转头一看,却原来是王兴。

他有些诧异地问道:“电辉欲荐何人?”

“永历两广总督连城璧!”

连城璧?李元利从没听说过这个名字,当然更不知道这人品行才干到底如何,况且这永历朝的官大都有名无实,能不能胜任一省布政使还真不好说。

两广总督,一听这官就是个虚职,永历朝廷什么时候拥有过两广地方了?就是朱由榔在肇庆称帝之时,离得不远的广州都还有个只当了四十天皇帝的绍武帝朱聿鐭。

郑成功跑了,他麾下的人马除了死掉的以外,其余全都降了大兴军,连以前派驻各府县的三十镇将士,也都主动向大兴军投诚。

普通的士卒没有问题,挑选一部分出来送进新兵营,然后再选一批出来分到各州府去当衙役,最后剩下的充作备军,不过一样要经过新兵训练,不合格的再另外安排活计。

主动投诚的将领也好办,先进行身份甄别,没有血债并且品行尚可的,就送入军中的中低级将领培训班培训学习,到期考核合格后由兵部统一分配新的职务。

不过那些在厦门海战中被俘虏的郑军将领就有点不好处理,他们是大兴军的俘虏,不可能让他们进大兴军继续担任将领。要是对抗大军被俘虏后不但没有惩罚反而还能继续当官,以后谁还会主动投诚?

况且大兴军中有些老兵入伍三四年都没能混上个低级将领,你一个俘虏转眼间就骑到他们头上指手划脚,换了谁心里能服气?

但把他们放到外面,又似乎有点放心不下。

趁着年底,李元利将在厦门的众将官全都召集起来开了一个会,一是落实将士们的年底福利问题,这是中国人的传统,大兴军都有成例,兵部和户部前几年就出台过相关规定。作战部队除了赏银之外,照例还有酒肉等赏赐,福建的物资匮乏,这些还得从广东调拨过来。

紧接着李元利便将郑军被俘将领的事情拿了出来,让大家讨论讨论该如何处置。

“王爷,要不就按老规矩?我就不信这些人一点坏事都没干!搜集他们的罪证,军法处审理过后直接送去劳改!等过十年八年的再放出来,他们就算想干点啥也是力不从心了!”

要说王拙这法子也是可行,李元利起先也是这么考虑的,可后来想想又觉得不合适。这些将领基本都率部劫掠过百姓、强征过粮草,但那是郑成功下的军令,严格说起来并不是他们的错。

“殿下,末将倒是觉得根本没有必要去担心那么多!就算放他们回去,他们又能如何?”光听这称呼,李元利便知道这是李定国。

他不置可否地点了点头,然后看了看众人,最后将目光落到了黄梧身上,“老黄,说说你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