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九十六章大明之殇

“并且,农民分到的土地只有使用权,而没有买卖、转让的权利,也就是说,土地的所有权,最终是在……国家手中,用本王的说法,就是土地国有化!”

众人心里都微微震动了一下,看来陈恭尹所言非虚,这汉王还真是志在整个天下!

“实施这一举措,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土地兼并太过严重——本王所说的土地兼并,是指土地愈来愈集中到少数地主士绅、世家大族手中,而农民则越来越多地丧失土地,甚至根本就没有土地。”

“大地主为了拥有更多的土地,采用各种卑劣手段,尤其是灾年,地主巧取豪夺让拥有土地的农民变卖自己的土地沦为佃农。当然,也有一些是通过正当方式获得的土地,本王这一说法并不单单针对在场的诸位。”

“崇祯年间,土地集中已经到了空前的程度。王公勋戚和地主豪绅疯狂兼并土地,大多数的农民相继失掉土地成为佃农。在四川,一个普通的地主就占有几十家佃户。在湖广闽浙等地,有田的占十分之一,为人佃作食力的竟然占了十分之九。绝大部分的腴田,都被王公勋戚和地主豪绅侵占。”

“最突出的是藩王占田!据本王所知,前明万历之时福王封藩河南,神宗皇帝一次就赐给他良田两百万亩,河南田地不够,又取山东、湖广的田地来补足。蜀王分封蓉城,封地也达百万亩以上,而前明共有二十多个藩王!”

“有点扯远了!咱们来说土地兼并的后果,在场诸位都是有识之士,应该也清楚一二。”

“土地兼并最直接和恶劣的后果主要有两个,一是朝廷税赋收不上来,这个原因你们都清楚。二是需要缴税的农民却没有自己的土地,在南方工商业发达的地方还好,没了土地可以去做工,日子一样能过得下去,但在北方,他们就只能沦为流民或贼匪!”

“土地兼并造成的这两个后果,就是明亡的根本原因,朝廷无钱无粮,如何养兵?藩王士绅不纳税,百姓一贫如洗,朝廷也是一贫如洗,如何赈灾?这才有了鞑子入寇,有了各路义军!”

“其实,就算没有鞑子入寇,没有各路义军,前明之亡也只是个时间早晚的问题而已!”

说到这儿,李元利长长地叹了口气。长达近三百年、曾经辉煌的大明王朝轰然崩塌,其原因除了他上面说的两点之外,还有官员贪腐、宦官专权、朋党相争以及各种天灾人祸等众多原因,到崇祯年间时,已经是积弊难除、回天乏力了。

此不可不引为前车之鉴!

李元利没有拿班做势,而是亲自迎出屋来,等这群人走得近了,才发现领头的并不是陈恭尹和湛凤光,而是一名中年文士。

这文士年约四旬上下,身着灰衫,黑须飘飘,头上戴了一块文士巾,也看不出来有没有剃发。不过李元利估计是剃了的,要不然这脑袋可能早就已经不见了。

“诸位有心了!”李元利先拱手笑着说了一句。

那文士紧走两步,向李元利作揖道:“汉王殿下率大军驱除胡虏,置性命于不顾,救民于水火之中,我等小民,唯有尽心而已!”

“先生今日这番作为,已经是有心了!”

李元利这话说得也没错,如今大兴军虽然大胜济度援军,但日后到底是个什么情况谁也不知,去年李定国未遭新会之败时,还不是一样势如破竹,可最后结果如何?

这些人今日前来劳军,确实是担了很大的风险,若是大兴军最后退出广东,不消说他们肯定会受到清军的报复。

“敢问先生如何称呼?”

这文士还未说话,湛凤光却上前一步拱手道:“殿下,这是我族中长辈,讳子云,字汉度。”

李元利呵呵笑道:“原来是湛先生,本王有礼了!”

湛凤光又向李元利介绍了其余几人,却都是增城大姓,没想到他们消息倒是灵通,大兴军昨日大胜,今日一大早就已经找上门来。

其实这还得怪湛凤光和陈恭尹二人,他们前日自石滩圩离开以后,便时刻命人在暗中关注着这边的战事,昨日一得到大兴军大胜的消息,便连忙禀告了族中长辈。

增城单、陈、刘、罗等几大家族,历来都与湛家关系密切,而且还是姻亲,湛家长辈得了消息,连夜便派人通知了这几家,一番商议之后得出结论:大兴军将取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