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十六章 人心(4500)

诗与刀 祝家大郎 4920 字 9个月前

李皇后左右看了看,开口喝问:“李得忠呢?”

李得忠,李皇后身边的贴身大太监,心腹自然不用说,连姓氏都是李,李字之后有个“得”字,更说明了出身。

跪地的太监连忙答道:“回禀娘娘,李公公被陛下叫到垂拱殿掌灯了。”

垂拱殿,是治政之殿,与内宫相距甚远。在垂拱殿掌灯可不是小官,能在治国理政的皇帝身边伺候,可见权柄之重,那皇帝身边喊着“有事启奏”之类言语的,这个垂拱殿的掌灯也有资格。

只是这李得忠是不是真去掌灯了,这就不一定了,兴许早已在哪里被埋了也说不定。

李皇后闻言,双眼微微一沉,叹了口气,又看了看早已看不见的儿子,慢慢起身往回。伺候几十年的太监,说没了就没了。这皇宫当真是个吃人的地方。

李皇后的痛心疾首、痛彻心扉,又如何能在这些奴才面前显露。

垂拱殿内,人不少,徐杰也在其中,就是独独不见那个掌灯的太监李得鸣。

老皇帝坐在龙椅之上,手扶书案,并不去看殿内众人,此时他心中大概也是七上八下,下棋之人,好似只有两个,一个老皇帝,一个李启明,两人都不可能平静得了。

徐杰就这么站在大殿之内,左右看着旁边的人,也不断去看欧阳正,兴许徐杰也有一些紧张,生死存亡徐杰面对过,但是这一次没来由紧张不已。

看得欧阳正面色如常,徐杰似乎也能安宁一些。这也是人为何是群居动物的原因。

此时也正看得广阳王夏文从侧面走了进来,手上端着一个托盘,托盘上放着一个大碗,两个小碗。

“儿臣拜见父皇。”夏文端着托盘,恭恭敬敬一礼。

老皇帝夏乾见得自己儿子进来拜见,严肃的表情之中泛起了些许的笑意。老皇帝做的一切,大概就是为了这个儿子了,如今已然到得这个节骨眼,只要功成,便可身退了。这个时候看到这个儿子,当真有些欣慰。

“休要多礼了,文儿且先见过诸位爱卿。”老皇帝如此一语,也是老皇帝知道自己若是真的要身退的时候,大殿之内这些人,才是自己儿子将来的倚靠。那些什么士子大才,那些夏文身边的往来无白丁,与大殿之内这些人比起来完全没有任何意义。

老皇帝甚至想好了,将来欧阳正可当尚书仆射,谢昉可以当翰林大学士,今日金吾卫忠心军将,来日当也是边镇主帅人选,还有一个王元朗,可以执掌枢密院大印。

这些安排,文武皆有,足够了。这些人也是久经考验之人,忠心不二,王元朗,能受十几年屈辱。欧阳正,十几年贬谪,依旧忠心耿耿。谢昉,一个正统清流,清到对于加官进爵都不那么在意,清到能与吴伯言成为好友。

这些人留给夏文,老皇帝才真放心。

老皇帝兴许忘记了一人,那就是年少有为的徐杰徐文远。

至于徐文远,兴许老皇帝自己都没有想好,用之?弃之?

好在,来日虽然不长,却也还有一些时日,只要老皇帝在世,老皇帝便不相信这个徐文远能脱了他的手掌心。

到底最后用之弃之?其实只有一个考察关键,就是夏文能不能如老皇帝一样掌控得住徐杰。

徐杰在老皇帝心中,已然不是如欧阳正一般的人物了。已然成了一把双刃剑。只要有些许担忧,必然要弃之如敝履。天下能办事谋事者众多,没有谁是不可或缺的,没有谁是不可替代的。

(限免了,阅读免费。好像是免费两天,都来看看老祝吧,加几个点击即可。)

京城,陡然之间忽然失去了往日的一些繁华。

这座巨大的城池,商业的发达,其实完全依靠的就是京城的消费水平。消费的主流,自然就是那些达官显贵与衙门,有了达官显贵与衙门出来的钱,才能养活许多人,才有了从上至下的层层消费,才有了京城的繁华。

当这些达官显贵们忽然不出门一掷千金了,许多地方都显得冷冷清清起来。

为何今日这些真正一掷千金的消费群体都不出门了?因为这京城的气氛实在有些奇怪,奇怪到家家户户的长辈都严令家中之人不准出门。

但是这些长辈之人,却又在外到处奔走不息,想弄明白到底出了什么事情。

其实想弄明白出了什么事情也不难,但凡对于朝廷局势有些消息之人,自然能猜到其中一二,出门奔走的人,更多的是想多为自己留一条后路,不论局势最后如何,也要保得自家安宁富贵。

听得徐杰入了皇城的李启明,震怒非常,因为李启明还在等着徐杰把他那堂弟李得鸣放出来,徐杰忽然带着整个衙门入了皇城,皇城之内更是紧闭不开,连带最近的早朝都取消了,李启明岂能还不知道其中道理?

枢密院直学士叶章匆匆而来,到得李启明面前,口中只念叨着一句:“李枢密,大事不好啊,大事不好。”

李启明正在烦闷,开口就呵斥道:“什么大事不好,慌慌张张,成何体统?”

叶章就是那勋贵出身的枢密院文官,也如李启明秘书一般的角色,听得李启明呵斥,连忙说道:“枢密,刚又收到河北来的军报,王元朗先锋五千骑已然入了河东辽州入了邢州,离大名府不远了。后续四万多步卒,也入辽州要出河东了。”

邢州就是邢台,过大名府,京畿就真的不远了。王元朗凑了五千骑,离了大军快马南下,可见老皇帝是如何急切。

李启明闻言也是紧皱眉头,屋内依旧还有那七八号军将,皆已站起,大多心急如焚。

有些事情,李启明与老皇帝比起来,终究还是被动的。皇帝毕竟是皇帝,名正言顺,做什么都可以先手。要动李启明,也是先手。

李启明在这之前,其实并没有要动老皇帝的意思,这也是老皇帝早早就病重的聪明之处。李启明原先只需要坐等老皇帝驾崩,坐等夏文登基,依旧步步为营,靠着新皇帝的威势,获取更大的政治利益,经营出更大的势力,甚至经营出一个真正的只手遮天。

只是李启明也没有想到,老皇帝竟然病危两三年,就是死不了。这病的原因,李启明也就明白了,甚至也有些后悔,后悔没有早作打算。

这就是李启明与老皇帝两人地位差别导致的局势。

“休要如此慌慌张张,诸位随老夫坐等就是。”李启明强压住内心的担忧,此时谁都可以慌张,唯有李启明这个主心骨不能慌张,李启明也还有后手,就是这个后手连李启明自己也有些担忧。

李启明的后手,自然就是夏文。那个本还等着登基的夏文,李启明与夏文其实又见了一面,其中谈论之事,再也无一人知晓,甚至罗寿或者李启功,都不知晓这二人到底在一处地窖里谈过什么事情。

众人听得一句坐等,各自又落座。却还是有一人沉不住气说了一句:“枢密,大不了……大不了拼了!”

大不了拼了,也不是空话,李启明这个时候,就算一切都不能如他的意思,也还有一拼的资本,一万多金吾卫,千余金殿卫,就算城外十几万禁军不能都为他在关键时刻效死,李启明也有一拼的资本。两三万的心腹,李启明是有的,高手,李启明也有,虽然不如金殿卫多,却也不少。

所以李启明抬了抬手,答了一语:“拼,那是最后之法,此时莫急,等着就是。”

李启明等什么呢?

等的就是已经入了皇宫的夏文。

那个入了皇宫之后战战兢兢的夏文,正陪着宣德皇后闲聊,兴许人在惶恐不安的时候,在最亲近的母亲身边,方才寻到一种安宁。

宣德皇后看得出自己儿子脸上的魂不守舍,开口劝解道:“皇儿不必担忧,你父皇必能把事情都处理妥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