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十四章 征粮(二)

大秦将魂歌 望望雪炳 1256 字 10个月前

军中的文法吏,跟在蒙恬身后,与兴高采烈的魏人不同,他的心里面直叫苦。

“你的难处,我心里明白。”

蒙恬感到十分无奈,秦国的小篆,一般魏人根本看不懂。

“你组织军中的文吏,这几天辛苦一下,攻下大梁城后,我会为你请功。”

“不辛苦,不辛苦,这哪有什么辛苦的。”

蒙恬的承诺,听在文法吏的耳朵里,如沐春风,连忙笑着回道:“这些老丈老妪,思念亲人,人之常情,谁家没有父母子女呢。我头痛的是,秦国文字在魏地不通,什么都得找人翻译,平白增加了工作量······”

文法吏唠叨什么,蒙恬已经不关心了。

这个时候,蒙恬的脑海里,只有一个书同文的念头。

战国七雄并立这么多年,各自的语言文字,差异越来越大。

秦国人到了魏国,就跟到了国外没什么两样。听不懂魏地的语言,看不懂魏国的文字。

书同文的政策,随着秦国逐步完成统一的局面,越来越会成为一种现实的需求。

想想也是,天下这么大,各地上报给咸阳的文书,还得专门找人翻译,行政的效率怎么保证。

秦国留给华夏民族的财富,许多都已经成为了过往云烟,但仅仅凭借书同文这一项成就,秦朝就不该被弃之如敝屣。

亲眼目睹语言文字不同,带来交流上的困难,蒙恬心里可以预见,如果战国七雄并立的局面继续延续下去,各地的语言文字相差越来越大,最终形成独立民族的时候,再形成统一的局面,可就难上加难了。

“嗨,若是秦地魏地,都采用同一种文字,那就好了。”

文法吏无意间的感叹,如一道亮光,划破了蒙恬脑海中的天际。

书同文的政策,为什么一定要等到统一之后呢?

统一步伐迈进的时候,大一统的政策,可以随着秦军兵锋,相应的推广到天下各地。

或许山东六国人会反感,会抵制,私下里继续沿用原六国的文字,但这一个过程,乃是华夏民族向心力形成的关键,由不得一时心软。

得尽快给咸阳上书,言说文字相异带来的不便。

这样想着,蒙恬不知不觉间,来到了更老汉所在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