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上征服,如果不能伴随着政治上的有所建树,强大的军事实力,也架不住政治伦理丧失后带来的伤害。
桓龁这人,典型的只知杀人,不懂政治的将领,只会给同僚制造无尽的麻烦。
邯郸陷落之后,嬴政跑到邯郸,坑杀了当年参与屠杀他母家的邯郸人,结果司马迁记载到史书中,成为嬴政残暴的象征,一直被骂了两千多年。蒙恬可以预见,邯郸屠城之事发生后,那些对秦政不满的六国人士,定会在史书中浓墨重彩的记上一笔。
“秦王嬴政十四年,蒙恬、桓龁陷邯郸,屠之。”
战国七雄,统一于秦,书同文,经过两汉四百年,才算真正形成了统一的华夏民族,有了共同的民族认同感。内心深处,蒙恬支持嬴政统一海内的国策,但却不愿造成过多的杀戮。
杀来杀去,终究还是流的华夏人的血。如果有可能,蒙恬真希望,秦国发起的统一战争,真的能像孟子所说的那样,杀人最少的得了天下。
“当年秦军攻打邯郸的时候,邯郸的赵人,哪个手上没有沾有秦人的血,我看不如让桓龁都给杀掉算了。”
蒙豹翻身上马,嘴里嘟囔着,没有明白蒙恬的心思。在蒙豹眼里,邯郸人跟秦国人可没有什么关系,当年武安君白起坑杀赵国俘虏二十万人,昭襄王事后不仅没有责罚白起,还亲自赶到河内为秦军助威。
“如果我们只是击败赵国,而不是灭掉赵国,那么,消灭赵国的一切有生力量,桓龁的屠杀策略,就是对的。”
秦军斩首的传统根深蒂固,蒙豹的看法,代表了不少秦军内心的真实想法。列国并存这么久,战国大争之世,无日不战,各国之间流足了鲜血,指望这个时代的人相亲相爱,结成一家人,根本不现实。
“大王亲政以来,孜孜以求的是天下归一,灭其国,爱其民。现在我军攻灭赵国,当占领赵国的土地,收纳赵国的民众,使之融合成为秦国的一部分······”
“赵国人遇到了我家将军,算他们好运。”
蒙恬所说的征服者的责任,蒙豹不是很懂,只是朦朦胧胧的觉得,攻灭赵国之后,再造杀戮,似乎有些不对。
想到蒙恬驻军邯郸北城的时候,暗中清理屠杀秦国商人的赵人,蒙豹突然觉得有些明白了。
“原来,将军并不反对清除赵人中的危险分子,只是不能落下口实,损害秦军的名声。桓龁这样大搞屠杀,傻子都能指责桓龁做得不对。”
蒙恬率领着亲卫骑兵,马不停蹄的赶回邯郸,而此刻的邯郸城,早已陷入了一片混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