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觉得在那边人生地不熟的,他自己因为身体的原因什么也做不了。妻子连普通话都都不会说去了沪市能做什么?
孩子平日里又忙,自己两夫妻连找个说话的人都没有,还要麻烦孩子照顾。
唐郑敏说:“等你有孩子了,我们就去帮你带孩子。现在我们还是先留在家里吧。”
这谁家孩子长大不是那样,都是出去打工,过年才回来。这就算村里开始有些钱了,那些年轻人又有几个愿意留在家里,现在家家户户实际上也就是过年过节孩子才回来住几天。
虽然孩子不在家,但现在孩子有出息,他也没有什么好在意的。
唐浩泽也不是第一次劝了。听父亲这么说,也只好作罢。
他知道唐郑敏是觉得在农村带着自在。如果他是在湾州,父母也许就跟着去了,但在沪市,父母大概是真不愿意去的。
他想了一会,说:“那妈也别养兔子了。我明天和坤哥说说,将北边那片海浸地租下来吧。”
“租那片地做什么?浪费钱!”
“用来养鸭啊。”唐浩泽笑着说。“那里养鸭不用怎么管,将鸭子赶到那里就什么都不用理。你和妈等着捡鸭蛋就可以了。”
唐浩泽说的那片海浸地,实际上是一个广口海湾,面积有将近三十亩。早年公社时代,村里还在那里建池塘鱼塭来着,但因为口子太大,而且沙滩的砂层很厚。修的堤坝风大一些就被海浪侵袭。
后来就荒废了,加上后来在海边种了防护林带。那里就算投大资金,修建池塘,也不过弄出十几亩的虾塘,成本太高。现在能开池塘的地方还有很多,也没有人盯着那片海滩。
那里涨潮就会积水。退潮后,也会有一片的浅水留下一些小鱼小虾。上面长满了耐盐的草。
以前村里倒是经常有人去那里电鱼电虾。不过现在村里人都有钱了,也没人愿意费那个时间那里捉小鱼小虾了。
唐浩泽就是看上了那些小鱼小虾。海水鸭蛋,是不添色素的红心蛋。鸭子在那片海浸地吃小鱼小虾,还有小螺。每次涨潮,鱼虾自动补充,自然也不用喂饲料。
养几百只鸭子,父母有事做,又不会辛苦。
听唐浩泽说完,唐郑敏觉得那倒是比养兔子更好。现在鸭蛋一个能卖六七毛。鸭子养得好了,两天一个鸭蛋还是能有的。一只鸭子一年生两百个也有可能。养几百只鸭子,一年也有几万块收入。
那确实不用养兔子那样那样费心。
但那也不是完全没有风险的:“有台风来怎么办?”
“那道沙堤上重上木桩围起来。鸭子和鸡不一样,飞不起来。有一米八高就差不多了。木桩大一些的,台风来了也不用怕。”
“那成本会不会太高!”
“不高?怎么会高?最多花上几万块钱,但能顶十几年。”
吃过午饭,唐浩泽少不得出门转转。
这村中各家都有了新房子,他也要重新认认门才行。
如今他在村中地位超然。不仅仅说他家有钱,而且他有钱后出了不少点子带其他村民发家了,但待人接物还和以往一样。这便让村民看在眼里。
人心肉做。他这些作态,却也让大部分村民不至于妒忌。只羡慕唐郑敏生了个好儿子。
如今村中谁不说唐郑敏遭了一次难,这后大半辈子却都是要享福的。
唐浩泽在各家坐坐,与村中叔伯兄弟吹吹牛,嘻嘻哈哈地拉拉家常。就这么过了半天。他婉拒了唐康寿留晚饭的好意,回到家中时,父母已经做好了晚饭就等着他回来。
吃过晚饭后,孔凤荃去洗碗,唐郑敏却叫唐浩泽上楼一起喝茶。
唐浩泽泡好茶之后,就笑着说:“好了,爸。有什么你就说吧!”唐郑敏既然这郑重地要和他喝茶,自然是有话要和他说的。
“刚才浩明说的是真的?我们家能分红九百多万?”
唐浩泽点头说:“听说今年赚得不少。”
现在塘尾村经褐色的股份计算有点复杂。他在东风螺养殖场占30以上的股份。而在另外两个项目中,股份就要被稀释一半,大概是16左右。那么算下来,他那些股份能分到九百万出头。
去年分了两百多万,唐郑敏就已经有点不敢相信了。不过这回他确实很淡定。他想了一下说:“浩泽,上次村里规划了土地。我们不是给浩康买了一片宅地?”
唐浩泽知道这事。本来村里是要求村民用自家旧宅地换新宅地的,面积不够的才用钱补。没平米两百块钱。
但唐浩泽家却不可能拆了这家。但唐郑敏想着自己两个儿子,总有一天要分家过的。
如今唐浩泽这个大儿子已经不用担心了,但他当爹的,自然就要为小儿子多想。于是他就去找唐浩坤商量,看是不是用高价买一片宅基地。
于是后来村里就出了一条新的规定:村民可以用旧宅地旧宅地换一片新宅地,另外可以用远远高于市价的三十万买第二片,最多只能买一片。
而且规定换来的宅基地出售,当初超出面积有一半所有权是属于村里的。至于额外买的地,协议中规定在十年内不能转卖。过期后只能按照市价卖给本村人。
那宅地一片有一百五十平米,第二块地,那就相当于是两千元一个平方。
那样的规定,让很多人没钱买第二块地。不过那也没关系。一百五十个平方实际上已经可以并着建两座房子了。
如果儿子多的,那就只好等着以后有钱了,再买一片。
而唐浩泽家也就有了机会买一片土地。
唐郑敏夫妻虽然养兔子也赚到一点钱,但那自然是不够的。买地的钱用的自然是那些分红。那片地他们就买的是最南边的。也是最靠近这边家的。
如今那片地还空着。打算等以后让唐浩康自己看着怎么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