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八十章 鲁儒(第三更)

战国赵为王 熙檬父 3089 字 10个月前

这年头,知识可是非常宝贵的东西,一个拥有丰富知识的人想要位极人臣或许还有一定难度,但是想要弄个官当那简直比吃饭还要简单。

毫不客气的说,任何一个明清时期的秀才到了这个时代都能够随便弄个官当当,甚至混个县令都不在话下。

当然了,当得好当不好是一回事,但是这当官的资格是肯定稳稳当当、毫无争议的。

这就是知识的宝贵性。

正是因为知识是如此的宝贵,所以对于知识的传授也是一件很慎重的事情。

尤其是对于刻板传统的鲁儒来说,就更是如此了。

在这样的情况下,想要让他们去华夏学宫宣讲学说,这其实是一件很难的事情。

在他们看来,这些知识进献给君王,那没问题。可要告诉你们这些底层的下等人,那就没有必要了。

而且吧,荀况现在又是华夏学宫的大祭酒,如果这些鲁儒学者们去了华夏学宫,那岂不是要屈居荀况之下?这也是一个让他们心中不情愿的原因。

赵丹看着面前这几个鲁儒期期艾艾的模样,心中略微一想便立刻明白了这里面的由来,当下便笑道:“说起来也是寡人唐突了,这等大事,自然还当请各位老先生回去多多商量一番才是,倒也不必急于一时。”

在非常客气的送走了几名老先生之后,重新落座的赵丹嘿了一声,伸出手指用力的敲了几下面前的桌案,显然心情有些不太美丽。

赵丹之所以邀请这些鲁儒进驻华夏学宫,一方面是出于在华夏学宫之中多一门流派,另外一方面也有着想要在华夏学宫儒家之中掺沙子的想法,毕竟鲁儒和荀况一脉不对付那是众所周知的。

但从现在来看的话,这些所谓的孔子正统继承人,显然根本就没有继承到孔老先生的精髓啊。

别的不说,有教无类这么一个闪耀千古的大优点没有学到,满脑袋都是食古不化故步自封,这样的学说怎么能够进步?

而且说实话,赵丹的心中其实都已经做好了盘算,等到未来赵国一统天下之后,那些加入华夏学宫的诸子百家不用多说,自然都是能够得以留存乃至发扬光大的。

但是像其他什么在山疙瘩自己搞东搞西的隐士山门,或者不愿意服从赵国加入华夏学宫的流派,那就只能被历史的滚滚车轮碾过了。

赵丹沉思半晌,有些无语的摇了摇头:“算了,都已经给了机会了,如果还是不识抬举的话,那寡人也没有办法。”

赵丹并不知道的是,在未来,这个放鲁儒一马的决定,其实还会给他和赵国带来一个不大不小的麻烦。

就在黄歇心事重重的进入城池之中的时候,在这座城池原本鲁国的王宫之中,赵丹正在和一批客人进行会面。

鲁国的特质是什么呢?毫无疑问,鲁国的特质当然就是传统。

鲁国的建国者周公旦一手制定了周朝的礼节,是周礼的奠基人和倡导者。

有了这么一层关系在里面,鲁国自从建立以来,就一直是对周礼贯彻得最为坚决的国家。

当然了,随着时代的不停变迁,鲁国理所当然的也发生了许许多多的变化,但是唯一不变的有两点,第一点是鲁国到现在仍旧是最讲究周礼的国家,另外一点则是鲁国人的特点——严肃,传统,古板。

除了这点之外,鲁国还有另外一个特点也是非常有名的,那就是儒家的开创者孔夫子也是一个鲁国人。

也正是因为受到了鲁国这种风气的影响,所以孔夫子一直都主张“为政以德”,讲究的是周公周礼的那一套,简单的说就是希望用周公的那一套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

这也是为何孔子当年周游列国,但却并没有在诸国得到重用的原因,国君们虽然敬重他的学识,但是却对他提出来的思想理论不以为然。

这年头大家打仗不是你死就是我活,能够生存下来就已经算是很不错的事情了。

没看到诸国都在为了变得更加强大而不择手段吗?这时候谁会去在意什么道德礼教呢,先活下来再说吧。

遵守道德礼教的鲁国,现在已经成为了历史的尘埃,这就足够说明很多东西了。

当历史的大潮滚滚来袭的时候,如果不能够顺应这股浪潮,那就只能够向鲁国一样被拍死在沙滩上。

此时此刻,赵丹正在接见的就是这么一群注定要被拍死在沙滩之上的家伙。

老家伙。

这群头戴儒冠身着儒袍的老家伙不是别人,正是鲁国之中儒家、也就是他工厂所说的“鲁儒”的领袖人物。

由于孔子出生于鲁国,孔子的后人也居住在此,所以一直以来鲁儒都认为自己才是儒家最正统的代言人。

正是由于心中的这些骄傲,鲁儒们对于由孟子所倡导的齐国稷下学宫那是不屑一顾的,对于赵国由荀况所领导的华夏学宫,其实也并没有太放在眼里。

在他们看来,孔子那就是圣人,圣人的话是不能够有任何更改的。

无论是孟子也好荀子也罢,这些在外人看来对儒家学说起到了促进发展作用的儒家学者,在鲁儒的心中其实评价都是很低的。

既然如此,那么这些鲁儒今天来找赵丹干什么来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