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赵国有这么多土地?”有人表示怀疑。
“嘿,这就是汝等不知了吧。赵国如今从秦国手中夺得河东,又灭了林胡得了河套,如今更击败齐国得了高唐,土地多的很!吾大兄年前行商经过河东郡,回来还和吾说,那边还有很多土地无人耕作,许多乃是上田、最次也是中田!”
“咦,上田、中田都无人耕作?”许多旁听的齐国民众都惊呆了,忙追问道:“这是为何,难道那些皆是赵国王室和公卿大夫的土地?”
“非也、非也,实在是赵国人口稀少,土地分配给立功者之后还有诸多剩余也。”
这一下终于点爆了齐国民众的激情。
“那齐王命吾等从军,向来是只发饷不授田,这赵国竟然立功授田,而且还能有上田?”
说话之人信誓旦旦:“那是自然,吾等乃是数十年街坊,吾骗汝等作甚?汝等若是不信哪,自行去找城中的赵国官吏询问便知!”
于是众齐国民众热情更加高涨了。
“赵国太好了,吾要当一个赵国人!”
“正是正是,吾有二子皆已成年,明日便让他们去问问,看看能否加入赵军!”
……
类似的对话,在高唐城之中的许多地方上演着。
不知不觉间,高唐城之中的民心开始发生了很大的转变。
在同一时间里突然出现这么多地方讨论相同的事情,这显然并不是偶然的。
这些对话的发起者和引导者们往往都是高唐城的本地人,但同时他们其实还有一个不为人知的暗中身份,那就是监察卫的通报者。
正是靠着这些通报者,监察卫才能够在短短数日之内摸清楚高唐城之中的情况。
引导舆论民心,这其实已经是监察卫派下来的第二项任务了。
鉴于第一项任务之中的丰厚奖励,通报者们对于第二项任务的实施同样也是极为上心的。
在这些本地通报者的努力下,高唐城之中的民心民意,正在悄然的发生着变化。
一种对赵国来说极其可喜的变化。
已经是盛夏的季节,高唐城外的空气开始变得灼热起来。
在城内,许多工匠正在忙碌着,对之前因为战争而损毁的房屋进行着修复。
廉颇率领的赵国大军早在那一场大战之后就尾随着魏无忌和匡梁所率领的齐魏联军残部南下了,据说如今还在攻打东阿城。
现在这座城池之中的治安,主要是由廉颇留下的一万赵军所负责。
整座城市看上去似乎已经恢复了正常的样子,虽然街上充斥着齐国口音,但不时列队走过的赵军士兵已经在无形中向所有人说明了一个事实,那便是这座城市的归属权已经易主了。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才不到半个月的时间,但是已经开始有大批赵国的官员入驻这座城市,开始掌控城池之中的方方面面情况了。
或许是因为才刚刚回到齐国没有几年的缘故,高唐城之中的民众似乎对齐国并没有太多的眷恋,很快就接受了自己如今已是赵国子民的事实。
当然了,心念齐国的死硬派也不是没有。
于是在某一天,赵国驻军突然发起了雷霆行动,数百个不安定分子被逮捕之后拖到菜市场门口,当众腰斩弃市。
在数万民众亲眼目睹了这些不安定分子极其凄惨、肠子鲜血流了一地的死状之后,高唐城一夜之间就变得无比的祥和安宁。
即便还是有些许暗流在地下涌动,但是那却已经完全影响不了大局了。
在这一次轰动全城的处决行动之中,一个之前完全不为高唐城居民所知晓的机构开始出现在了人们的视线之中。
监察卫。
正是这个听起来就带着几分监视意味的组织,在短短的十天之内摸清了高唐城之中的大部分情况,然后提供情报并配合赵国驻军雷霆般的发动了这一次大清扫。
当高唐人还没有完全从这一次雷霆行动所带来的震慑之中走出之时,又一个让全城人震惊的消息传来了。
赵王、齐王、魏王、韩王四位大王以及燕国相邦乐间这个燕国实际的掌舵人将在高唐城会盟,商定这一场战争应该如何收场。
这个消息立刻就引发了高唐城内近二十万民众的诸多议论。
归德坊属于高唐城之中的平民区,这一天,一些百无聊赖的齐国居民聚集在一起,聊起了天。
“汝等说说,这一次高唐之盟后,吾等还是否有希望重归齐国?”
“哈,汝怕是眼皮子被家里的草席给蒙住了。如今齐军惨败,东阿与临淄均被包围,若不是燕军撤围齐王连临淄都出不来,何谈收回高唐?”
这句话一说出来,周围的人自然就免不了一番长吁短叹。
虽然接受了被赵国二度占领的事实,但是毕竟在场的许多人祖祖辈辈好多代都是齐国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