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五人来算的话,一人每月的口粮是一石半,五个人一年就是九十石口粮,那么就还剩下九十石的粮食。
算到这里,赵丹忍不住有些惊讶的对着这名老者说道:“老丈,如此一来的话,汝的生活似乎颇为富足啊。”
老者呆了一下,苦笑道:“先生误会了,这九十石不过乃是扣去口粮之后的剩余。某还要将粮食卖出置换农具,逢年过节时亦要为家人添置衣物,加上还需上交赋税与国家,丧事喜事也需用钱。这一年下来能够有十石二十石粮食剩余便是丰年,若是有个天灾人祸,饿肚子亦是常见啊。”
赵丹的脸色渐渐的变得严肃了起来。
无论是从气色还是农田上奔跑的小孩,乃至是这位老者手中还算颇为崭新的农具来看,这老者其实已经是过得比较不错的那些农民,放在后世40、50年代可能都算得上富农了。
但就是这样一位富农之家,日子都过得并不宽裕,那么赵国之中的中农和下农甚至是贫农们,日子又过得是如何凄惨?
赵丹突然觉得,自己这个国君似乎——有点不合格啊。
自从穿越以来,赵丹的目光一直都放在了和秦国的争霸方面,各项改革措施也主要是围绕着军队建设展开,却在无意间忽略了农民这个封建社会最重要的群体。
老农看着赵丹的神情,似乎猜到了赵丹心中的想法,笑道:“先生可是以为某家生活难过?”
赵恒忍不住插嘴道:“难道老丈以为这生活尚可?”
“当然!”老农笑道:“自老汉出生以来,赵国便是年年一小战,三年一大仗,若是赢了还好,被魏国人和秦国人打进来时,连一点收成都不会有,而且说不得还要死人哩!如今咱赵国对外连战连捷,老汉两个儿子也在军中立了功,前阵子才来信说在河东郡分了田,将家人都带去了河东哩。这赵国的强大啊,便是咱农人的福气哩!”
说着老丈又指了指自己正在农田旁玩耍的几个孙子,笑道:“这几个小子,等到长大之后也要去从军打仗,说不得还能够在关中分田哩!”
周围也有几名农人正在歇息,其中一名中年男子听了笑道:“季老所言极是,咱赵国现在强大哩,所以日子才过得好。要不然往年吃了败仗,谁家不得饿死几个人?”
众人纷纷附和。
在后世,可能很多人以为所谓的古代盛世就是人人吃得饱穿的暖,可能手里还有点闲钱。
其实这是不存在的。
事实上,只要不发生大规模的饥荒,能够保证绝大部分的国民饿不死,这就足够称得上是“盛世”二字了。
赵丹似乎有些神思不属,又和老丈以及农人们闲聊了几句,信手塞给了一旁玩耍的老丈孙子几枚赵国刀币,得到一番感谢之后离开了农田。
当坐在马车上的时候,一直若有所思的赵丹好像突然想明白了什么东西,用力的一拍大腿,对着面前的御者说道:“速速回宫!”
邯郸。
正是春耕的季节,这一天,一辆并不起眼的马车缓缓的在几名侍卫的护卫下,从赵国宫城的一座不起眼的侧门驶出。
在马车上坐的不是别人,正是赵丹和赵恒父子。
在邯郸城外是一望无际的平原,春天的归来让绿色成为了这片大地的主题曲,随处可见忙忙碌碌的行人们在道路上走过。
马车大约驶出了数里之外后,道路两边的农田就慢慢的变多了起来,许多农人在田间劳作,更有不少年纪尚幼的总角小儿于田埂之上四处奔跑嬉戏,推搡打闹。
间或有人不小心被同伴推下田间将衣裳溅得一身泥水,随之而来的必定就是一番哭闹和大人的责骂。
好一副春天的热闹景象!
赵丹看着这一切,心中不由暗生感慨,示意马车停了下来,带着赵恒下了马车,朝着不远处的一片农田走去。
赵丹这一行人虽然身着便服,但是身上的衣服仍旧是十分的显眼,瞬间就吸引了附近不少农人的目光。
赵丹走到某块田地旁边,对着一名正在用耒耜耕地的老者招呼道:“老丈,有些事情想要询问一二,不知可否?”
老者楞了一下,打量了赵丹等人一眼,随后朝着赵丹走了过来,恭敬道:“不知这位先生要问何事?”
这年头人和人之间的等级是十分森严的,这从衣着之中就可以提现的出来,因此仅仅需要看一眼,老者就知道赵丹属于贵族阶级之中的一员,态度自然十分恭敬。
赵丹对着老者做了个揖,笑道:“吾乃魏人,先祖出自赵国,如今听闻赵王招贤,故吾欲携子回归赵国,或能入内史门下为官。途径此处见老丈在此耕作,想了解一下老丈这种植的是何物?”
老者这才恍然,笑道:“原来却是才子归来,不瞒先生,这田地之中所种者,乃稷也。”
稷,战国时代谷物的一种,被誉为百谷之长,是谷神的化身,在如今的中原大地之中广泛种植。
赵丹笑道:“敢问老丈岁收如何?”
老者一听这话立刻抬起头来,有些得意的对着赵丹道:“岁收两石。”
“什么?”赵丹十分明显的吃了一惊,道:“莫非老丈这田乃是上田?”
上田,就是上好的田地。
老者嘿嘿一笑,道:“正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