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1章 这东西也能叫坦克?

帝国海权 星光破裂 3679 字 10个月前

“是……是的,陛下。”被打断了的技术人员胆颤心惊的回答到。

“你们难道就没想过在车底开一个舱门,必要时从让人员从车底爬出去吗?这样整个车体都能为乘员逃生提供掩护,这个设计给我记下来。”约亨说完后就不理会那些技术人员继续向驾驶员询问到:“刚才我看到装甲车在转向时是先停下来后再转向,应该是一侧履带停止转动,另一侧继续行驶利用差速进行转向吧,不过为什么不能在行驶中转向?”

对于这一点约亨觉得已经是有所进步了,因为历史上的早期坦克因为人不认为差速转向并不靠谱,因此要在车辆尾部装上转向轮,德国人现在已经开始利用差速转向已经是一大进步了,但是不能在行驶中转向同样是个大问题,这意味着必须停车,不仅不方便,而且很容易成为靶子。

能挡的住762毫米的步枪弹不代表能挡的住127毫米的机枪弹,不代表能挡的住37毫米野战炮的炮弹,更别提60毫米的无后坐力炮了。

“陛下,要转向必须由多人配合才能进行,向哪个方向转向,就必须让哪一侧的档位员员将这一侧的履带挂空挡,然后我需要拉着一侧的手闸,然后将履带刹住,然后再让另一侧的履带转动起来,完成转向。行驶中直接挂空挡拉手闸,很容易出故障,就比如现在这样的履带断裂。”

知道皇帝陛下肯定又要说些批评的话,一旁的技术人员立刻机智的补充到:“这个问题我们现在正在想办法解决,我们准备装上差速器来解决这个问题。”

约亨点了点头,指示到:“尽可能减少乘员,转个向也需要3名乘员一起完成是在太过麻烦了,这不仅对行驶的操纵性来说极为不利,对车内乘员相互配合也带来了麻烦。”

虽然约亨知道,就算有了差速器,其目前的差速器和履带式行走机构的可靠性来说,想要再全速行驶中突然刹死一侧履带靠差速器也是没可能的,这么干也极容易出故障,所以也不做苛求。

但是转个向要靠3名乘员这实在太过麻烦了,减少乘员数量也有利于提高空间利用率嘛。

“那么行驶过程中,车内的感觉如何?至少在我看来,车辆很颠簸,想必车内的乘员对此感受更深,我想听听你的看法。”约亨回过头去继续和颜悦色的问到。

“陛下,其实这样的颠簸还算可以忍受,因为这种装甲车的履带接地面积大,车体重量高,而且行驶也比较缓慢,因此虽然车内的确有些颠簸,但是相比于卡车和摩托车,这种颠簸算是比较小的了。”约亨听到的回答却有些出乎自己的意料。

也难怪,现在的履带式就算再颠簸,和轮式比起来也要好多了,有对比自然觉得还算可以接受。约亨想着未来那动辄行驶速度超过30千米每小时,但是有着完善的悬挂系统的二战坦克自然认为认为刚性悬挂太过粗暴。

不过皇帝就是皇帝,就算别人认为还可以接受,皇帝说不能接受那就是不能接受:“以后我们还会有马力更强劲的发动机,不能以现在的眼光来看待这个问题,到时候再考虑就太晚了。

这种负重轮与车体刚性连接的方式在为了车速提高的情况下是不适合的,学习汽车那样为每一个负重轮准备独立的弹簧悬挂是可以大幅提高这种车辆在这种环境的地形上的行驶能力的。”(天上掉馅饼的好活动,炫酷手机等你拿!关注起點中文网公众号(微信添加朋友-添加公众号-输入qdread即可),马上参加!人人有奖,现在立刻关注qdread微信公众号!)

ps:看《帝国海权》背后的独家故事,听你们对小说的更多建议,关注中文网公众号(微信添加朋友-添加公众号-输入qdread即可),悄悄告诉我吧!

在开阔且不平坦的试验场内,约亨看到了此行最主要的目的,然而与想象中的所谓坦克截然不同,眼前这辆奇形怪状的车辆丝毫不能让人联想到它是一个战斗兵器。

这个铁疙瘩还不如远处正在试验场的场地上来回疾驰进行长距离越野测试的摩托车来的吸引约亨的目光。

“这就是你所说的履带式战斗车辆?我只看到了一个四四方方的铁盒子,阿尔弗雷德。”约亨一脸疑惑的向施利芬询问到。

说到坦克,就算你不长得像t-34、虎式、4这些二战坦克一样,也应该长得的像ark-i、a7v这些一战坦克一样吧?

然而约亨眼前的真的是一个有棱有角的盒子,唯一比较特殊的是它是一个有着拖拉机的行走机构的盒子,虽然施利芬称其为装甲车,但是约亨看来这就是一个拖拉机。

“陛下,这只是一辆试验车,只是用来测试它的行驶能力,因此并没有安装武器,但是实际上它的车身中部是可以安装一个旋转的武器塔的,就像装甲汽车一样。”施利芬在一旁连忙解释到。

德国的目前的装甲汽车大都是卡车改装的,并没有设计专门的型号,因为卡车的载重能力比较好,因此能够安装钢板、武器,而卡车的发动机和驾驶室在前部,后面宽大的空间就可以安装一个圆柱形,有装甲保护的武器塔。

很显然,眼前的坦克,要装的也是和装甲汽车一样的玩意,而不是什么高大上的旋转炮塔。

“因为使用履带式的行走方式,这种车辆更重,也更稳定,因此我们考虑可以为其配备37毫米野战炮,其后坐力不会对车辆的姿态产生什么影响,而且在车体的两侧我们可以装上类似战舰的炮廓,安装机枪,这样就可以用来对付步兵,车身上的装甲厚度15毫米,足以抵御步枪和机枪的射击。

这样就相当于一个可以移动的堡垒,掩护我们的步兵进攻,并且为他们提供直射火力支援。”施利芬显然对这种武器很是期待,也相信这种武器对德国陆军的进攻能力能起到极大的作用。

对于这种设计思路约亨不敢苟同,历史上英国人研究出来的坦克是在海军的主导下进行的,因此希望将坦克打造成陆地巡洋舰,为坦克装备了复数的火炮和机枪,以期获得全角度射界,无火力死角。

为了达到这一目的,英国坦克在车体两侧对称布置火力,这种思路的进一步发展就是多炮塔坦克。

然而这样的设计显然会导致坦克乘员数量的增加,毕竟每一门武器都需要专人操作。这样会造成车内空间拥挤,乘员环境恶劣,这些都还不是最大的问题。最大的问题是大量的乘员和武器堆积在一辆坦克上的导致的体积和重量的增加带来的行驶速度慢,机械可靠性差,成本上升以及装甲薄弱。

更过分的是付出这样的代价然而并没有什么用,坦克的作战能力不仅没有上升反而是下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