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能拉拢俄国,那也没关系,奥斯曼土耳其也不会要分神应付英国人的进攻。
虽然愚蠢的邱胖子提出的达达尼亚海峡战役让英国人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但是奥斯曼人却也不得不分兵应对,从而压力大增。
如果能让奥斯曼人心无旁骛的应付俄国人,甚至能通过海陆得到同盟国的支援,那么德国人的东线压力则会大大降低。如果能做到这一点,约亨到时不介意英国人把原本死在达达尼亚海峡战役中的的协约国士兵送到西线,让他们更有效率的死在德国人的防线前。
而更加理想的状态是如果同盟国控制了整个东地中海,那么向希腊、罗马尼亚这样摇摆不定并且最终加入协约的国家也会在压力下倒向同盟。
而这又会进一步加强同盟国对东地中海的控制,从而形成良性循环。这就是约亨希望能够实现的大地中海计划。
不过这一切的前提是,意大利人你别背后捅我一刀。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约亨对意大利自然是百般拉拢,在约亨的热情款待下,埃马努埃莱三世和约亨建立了不错的私人友谊。虽然这种友谊在国家利益面前十分脆弱,但是在一般情况下,国王的好恶还是能对其政策的偏向性造成影响的。
并且在正式谈判中,德国也先决口不谈要求意大利承担这样那样的义务,以免意大利人以各种借口推诿,循序渐进,温水煮青蛙才是上策。。
因此谈判首先就经济方面进行展开,德、意、匈、克,四国达成协议,相互之间提高经济合作,加深技术交流,降低进出口关税,并且享有平等的贸易政策。
至于重新签订的秘密防御同盟条约中,意大利的义务依然有限。
当缔约国先对其他国家宣战的情况下意大利可以保持中立,缔约国遭到英国进攻的情况下,意大利依然可以保持中立。由于奥匈解体,原本奥匈遭到俄国进攻时,意大利可以保持中立这一条被取消。
而原本德国遭到法国进攻时,或者法俄一起发动进攻才需要意大利承担义务的条款被修改为当德国遭到法、俄任意一国进攻的情况下,意大利有履行条约的义务。
不过由于意大利和俄国并不接壤,海上也有一个奥斯曼土耳其看门,因此认为这一要求并没有太大问题的埃马努埃莱三世在条约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
。
虽然约亨现在还只是皇储,但是作为现在德意志帝国的真正掌权人,身为国王的埃马努埃莱三世和斐迪南一世也要小心应对。而意大利和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在约亨的计划中又有着相当重要的地位,也是刻意交好,因此宾主尽欢,颇为投契。
国土犹如一支长筒靴般深深的踩入地中海中心的意大利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想要在一战中获得胜利,地中海的控制权至关重要,而掌握地中海的控制权,意大利至关重要。
如果地中海被英法所掌握,那么意味着马来西亚、印度、澳大利亚、埃及的资源可以源源不断的通过地中海航线,经过直布罗陀海峡向英国本土输血,就连法国也可以从北非获得资源。
相比之下,与海外殖民地联系基本被切断的德国在这种情况下进行一场长时间大规模的全面战争根本胜算渺茫,即使约亨认为历史上德国再咬牙坚持坚持,有可能能获得一个坐到谈判桌前的机会,那么战后家底被耗干的德国也不过是从死的很难看变成活的很难看而已。
但是如果能将地中海的控制权拿到手中,哪怕仅仅只是东部地中海的控制权,那么也意味着地中海航线被掐断,英国人的商船只能重新绕道好望角。
但是想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要有意大利人的配合,西西里岛扼守的突尼斯海峡最窄处只有148千米,只要掌握制海权,那么英法就连一艘舢板也别想偷偷溜过去。
但是如果意大利人加入了协约国,那么一切都免谈。意大利这支长筒靴的后跟牢牢的扼住了最窄处只有67千米的奥特朗托海峡。
且不说德国海军在地中海的力量根本不可能强过法意联手,就算有着超过法意的强大舰队,在冲出奥特朗托海峡这个关口之前在亚得里亚海这个狭长的小池塘里也根本施展不开。
历史上奥匈帝国海军曾于1918年6月决心发动一次打破封锁的作战行动,奥匈帝国海军为此决心动用4艘无畏舰、3艘前无畏舰、4艘轻型巡洋舰、11艘小型雷击舰组成的庞大舰队,可谓家底尽出。
然而2艘联合力量级战列舰和6艘小型雷击舰组成的第二舰队在两艘意大利鱼雷快艇的夜间袭击下就丢掉了圣伊斯特万号战列舰,遭此重大损失的奥匈海军不得不停止了作战行动。
所以不想在亚得里亚海里稀里糊涂就憋屈的死掉,或者呆在港口里面变成生锈的废铁,冲出奥特朗托海峡势在必行,而这必须要有意大利人点头。
而且意大利人如果站在同盟国这边,这不仅仅意味着地理上的优势,同时也代表着意大利海军舰队的加入。
历史上英国人为了能在北海实现对德国海军形成压倒性优势,和法国人达成了区域联防的共识。由法国海军来防守地中海,而英国人则可以将自己强大的地中海舰队主力抽调回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