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0章 步兵突击

帝国海权 星光破裂 3377 字 10个月前

而当这些士兵突入敌方堑壕后,就能够在敌人的防线上撕开一个口子,而后续部队就可以从这个口子内涌入,然后扩大破口,让更多的部队涌入,然后继续插入敌方纵深。”

其实这就是一战中德国人著名的步兵突击群战术,而著名胡蒂尔战术或者叫做渗透战术的基础步兵进攻战术就是步兵突击群战术。可以说,如果没有步兵突击群战术,也就没有了渗透战术,而执行步兵突击群战术的精锐突击步兵单位就是大名鼎鼎的暴风突击队。

德国人在1915年3月在第8军组建了一支实验性部队,由指挥官卡尔逊少校指挥,也被称为卡尔逊突击队。这是德国人第一次抛弃步兵密集冲锋战术,组建专门用于突破堑壕的散兵进攻部队。

不过由于卡尔逊本人对新战术的理解较为缺乏,8月份新的指挥官威利?马丁?恩斯特?罗赫上尉上任。在他的手中,步兵突击群战术逐渐形成和完善。

步兵突击群战术在完成后的首次公开亮相就是在凡尔登绞肉机的战场上,突击队仅用一个上午的时间就突破了法军防线,如果不是总参谋长法金汉下令部队巩固阵地,否则法军防线很有可能被后续跟进的德军撕开一个口子。

曾经有这么一种说法,那就终结一战堑壕战的是坦克。这句话只能说对了一半。坦克自然是解决堑壕战最终极的手段,但是早期坦克的性能实在坑爹,德国的a7v,法国的圣沙蒙,英国的小游民,这些东西根本指望不上。

到了后期,法国人异军突起,雷诺ft-17轻型坦克,f-2c重型坦克等优秀设计让素有人目瞪口呆,而可怜的德国人连坑爹货a7v的产量都少得可怜。

但是同样的问题对协约国来说也是一样的,因为工业能力严重受创的法国空有优良的设计但也难以拿出可以扭转战局的大量坦克。

因此想要完全靠坦克来解决问题也是不现实的,归根究底还是要落到“人”这个因素上。而步兵突击群战术这个经实战检验极为有效的战术自然是在这种情况下的极佳选择。

在1918年3月21日对皮卡迪尔和佛兰德的进攻中,德军第一次大规模使用步兵突击群战术,3个集团军共32个师,总计80万兵力,其中精锐的步兵突击群兵力为1万人。

在16天的作战中,在突击群冲击防线,后续部队跟进扩大突破口,在70千米的的正面战场上突入敌方纵深60千米,奥斯卡?冯?胡蒂尔指挥的第18集团军,使用渗透战术取得推进84千米的巨大战果。德国人通过步兵突击群战术,完全实现了不依靠坦克突破堑壕的这一战术目的。

“殿下,您是在指责陆军的战术落后了吗?”如果前面的建议还能让施利芬眼前一亮的话,现在约亨说德国陆军的战术不适应现在的战争形势了让施利芬有些不高兴了。

“难道不是这样的吗?自从普法战争以来我们享受着和平,这导致了我们的战术无法在实战中暴露出其余武器装备发展不适应的问题。所以我们的战术和几十年前一模一样,虽然陆军军事理论各国都是一样的毫无进展,但是难道我们非要等一场战争到来后才进行我们的军事理论的进步吗?”约亨毫不退缩的的和帝国陆军的总参谋长对视。

周围的其他陆军军官见到皇储和总参谋长发生了争执,一个个连大气都不敢出。好在施利芬是清楚的认识到陆军的确存在着战术和装备脱节的问题的,只不过被皇储这么直接点出来实在有些尴尬。

“您是对的,殿下,的确,弹仓栓动步枪、机枪的出现让步兵的火力提升了不止一个数量级,火炮射程的增加让炮兵更多的采用了有利于提高火炮生存能力的间瞄射击的方式。而我们的步兵进攻战术却并不比普法战争时期高明多少。”施利芬缓和了口气,承认了陆军的问题。

约亨自然也立刻缓和口气和施利芬说到:“这并不总参谋长阁下您一个人的问题,其实现在整个欧洲都存在着和我们一样的问题,但是我们不能等到战争来临,在战场上吃了苦头才进行陆军战术的改良不是吗?”

“您是对的,殿下,现在这种程度的演习的确不太能体现我们在实战中所面临的问题了,也许我们需要更大规模的演习。”施利芬说到。

“既然如此,我们不如进行无底案演习。”“无底案?那是什么?”对于自己从没听过的说法,施利芬认为这又是皇储殿下的新点子了。

“无底案就是没有事先规定好的方案,就像我们这次的演习,双方的部队都事先知道自己要做什么,然后在既定方案下进行着事先已经预定好的工作。这没有战争的突然性、突发性,所以我们需要无底案演习。

我们完全可以建立一支假想敌部队,用最先进的装备,最先进的战术来组建他们,然后我们可以随机的抽调全国的任何一支部队,在任何时间加入进演习,然后假想敌部队可以用任何方式来进攻或者防御,而参演部队就要靠自己的能力灵活应变。这一切没有计划,没有剧本,没有排练,一切都是未知的,突发的。

为了加大难度,甚至在演习中我们可以随机的增加突发状况,不断改变双方面临的态势,从而增加演习的难度。在这种情况下,将会大量暴露我们的问题,找到问题,解决问题,然后我们在实战中的表现就会更好。”

对于这个建议施利芬就不像对待弹幕徐进的炮兵改革那样谨慎了,因为这个方案无疑是能极大的提高军队的应变能力的:“这的确是比按照演习导演部定好的剧本那样来演练更能帮助军队提升战场生存能力。

以后完全可以在演习中抽查全国的所有满员、常备师在面临突发情况时的调动、行军、参战等一系列表现,而不是像现在这样通知他们先进入演习区域然后在开始演习。”施利芬也是能够举一反三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