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陛下宽恕!”
众臣离开之后,李世民专门找了各种资料,了解了一下此时的科举制度。
原本他对于唐朝的科举制度并不是非常了解,只知道唐朝科举考试是最接近现代公务员考试的,不像明清时期,只考什么“八股文”,而是很注重策论的部分。
查看资料之后才知道,此时的科举有明经、明法、明算、进士等科,几乎涵盖了行政、数学、律法、经义等等所有类别。但是明法、明算等不为人重视。所以,明经、进士两科便成为常科的主要科目(进士考时务策和诗赋、文章,明经考时务策与经义;前者难,后者易)。
常科的考生有两个来源,一个是生徒,一个是乡贡。由京师及州县学馆出身,而送往尚书省受试者叫生徒;不由学馆而先经州县考试,及第后再送尚书省应试者叫乡贡。由乡贡入京应试者通称举人。州县考试称为解试,尚书省的考试通称省试,或礼部试。礼部试都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闱也就是考场的意思。
常科登第后(即通过省试),只有再通过吏部铨试,才能释褐除官。故吏部试亦称“释褐试”。吏部铨选主要以身、言、书、判选人。身指体貌丰伟,言指言辞辩正,书指书法遒美,判指文理优长。四事皆可,则先以德行取;德行一样,则先取才能。
李世民也从中发现了一个很不同寻常的事情,此时科考并非光凭成绩便可,考试之前还得“投卷”!
所谓投卷便是应试的举人将自己的文章诗赋等作品投递给当朝达官贵人,以期得到对方赏识,然后获得举荐......
当然,此时的科举制度,或者说选官制度并非如此简单,而是非常复杂的一个系统,但是李世民却从中看到了许多的弊端。
不过,现在还不是整治这些弊端的时候。连当官的人都没有,再整治选官制度,那不就相当于想吃鸡蛋,却先把母鸡给杀了吗?
当朝庭要举行省试的消息一出,一直在长安城等待的各地举人可谓是兴奋不已,弹冠相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