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 一波流

名人堂之路 弋周 1323 字 10个月前

接下来40球,杨一鸣再接再厉,他以20中领先保罗的18中。总比分上,杨一鸣31比28,只需再多中2球就能把两队战局拉回同一起跑线。

最后的40球,杨一鸣投得愈发认真。队友们的计数和加油,让他感觉到反超的希望就在眼前。他的脚步迈得更勤,也仿佛逐渐适应了哈登的传球节奏。跑位、接球、出手、再跑位。杨一鸣选择的三分投篮姿势是介于格林的干拔跳投和pj-塔克几乎不跳的踮投之间的一种,由于接球出手,本身缺乏时间调整,反而更接近比赛的投篮方式更适合这个训练科目。他原地起跳,但会适当限制拔高的力度,而用更多精力控制整个身体的姿势:双腿决定滞空时间和起跳方向,尽可能保持直上直下;腰腹的核心力量肌群掌控整个身体在空中的姿态,避免扭转;左右手臂锁死固定投篮姿势,在全身都肌肉紧绷的情况下,用手腕力量把篮球柔和地甩出;在球离手后,最终完成连贯动作:手指追踪篮球抛物线的方向,双膝微曲准备承受落地时的冲击,并随时关注哈登发出的下一个跑位指令!

这一系列动作,在杨一鸣投前80球左右的时候,都完成得无比流畅。说实话,单从投篮姿势的角度来看,他甚至比保罗更接近一名纯射手,这不得不归功于杨一鸣在国内接受10多年的职业训练,对投篮基本功孜孜不倦的反复打磨。然而在国内,可从来没有过如此强度大的训练量!

国内的投篮训练,通常都是单纯的定点练习,更接近于第二轮塔克和戈登完成的慢吞吞的投篮。这和中美两国篮球界对于训练的理念很有关系:在中国,训练强度普遍偏低,多为讲解战术、强化技术,为实战调整状态;而美国的职业篮球,相信只有训练比实战强度更大,才有可能在实战中发挥出相应的战斗力!

而杨一鸣投到80球之后,正是感觉自己被这种不适应的高强度训练拖累了!

此时此刻,他才用身体的每寸肌肉真实地体会到,以前自己在网上看过那些批评科比是打铁王的评论,全是站着说话不腰疼!

要成为打铁王,一场比赛出手30甚至40次的前提,是你必须在激烈对抗的比赛中,有足够的体力保证这出手数!

脚步、手腕、核心、呼吸、甚至专注力,全部要能够跟上。可杨一鸣明显感觉到,他现在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80球时,他还以39比38领先保罗。但最后的20球,越投越累的杨一鸣,完全丢掉了前面的准星。跑到位置上,身上已没了力气,匆匆完成投篮把球投丢后,又不堪重负地跑向下个点…

如此往复中,他最后20球只有4中,20%的命中率。而反观保罗,虽并不见得姿势那么标准,有靠吸收腰腹,臀部找后坐力的嫌疑,但显然这种省力的投篮姿势更适应高强度的训练。保罗最后20球投进了11球,55%的命中率,一波流地带走了比赛!

保罗队201比杨一鸣队175,大比分胜!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