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往昔(八)银战3

朽烂红木殿 末世战车 5353 字 10个月前

在国际贸易操作上,马森帝国外贸商行重点拉拢新大陆联邦等原西贡共和国客户,除了面向这些国家的种植园出口奴隶,还创造性的开发了黑稠油(高粘度石油)这一新贸易产品。新大陆联邦等国大量进口黑稠油,使用分馏工艺,分理处轻质引火油,慢燃灯油,筑路及建筑防水用沥青。这个产品要比传统贸易产品利润大,外贸商人纷纷转作此商品。这样一来,与西贡方面做生意的商户就少了。至于西贡国出口的各种纺织品获取外贸白银,那帝国就物美价廉美美哒,海量好货上市,请选购。

为进一步打击西贡国经济,马森帝国还从新大陆联邦等国大量高价购买粮食,恶意抬高马森帝国的到岸粮食成交价格,高价收掉那些原本运往西贡的粮食。那时,西贡共和国也确实出现了粮食短缺现象。因战争、天灾、农业从业人口不足等等原因连续两年粮食欠收,不得不投入更多的白银去大量进口粮食。面对马森帝国的军事压力,西贡急于备战,只能不计代价的高价进口粮食,作为战争储备。至于西贡需要的武器配件和优质钢材制品,帝国方面也是买买买买,反正朝廷有的是银子。

那么,这些措施效果如何呢?

尽管马森帝国一再宣扬是自己的贸易战搞垮了西贡经济,让这个富裕小强经济上捉襟见肘,继而在军事上因缺乏费用难有作为,最终被他们的伟大帝国给光荣的灭了。后世“无知派”学者时常以此例证总体战的威力,动辄高呼:“白银战争,历史上又一次伟大的总体战战例”。

可是,宣传毕竟只是一家之言,未必是真正的事实。战后百余年,历史学家和经济学家联合调查,得出结论令人大跌眼镜。当时的西贡共和国除了在进口粮食方面遭受了一定损失外,其余方面并未遭到实质性打击。西贡的经济萧条绝非帝国方面土豪贸易战所致,而是另有原因。

当今社会,贸易战的歼敌效果其实都不咋地(别扯经济新闻反例,那不是贸易战。当今世界各国所称的贸易战其实是金融战/货币战/纸币战,或者叫国家信用等级战)。因为早在那个时代,人类的生产能力和制造能力已经开始迅速提升,货物有的是,只要你有钱。在工业品层面妄想以囤货模式打击敌人,这招已经再也行不通了。老股民都记得长虹囤积显像管的笑话。彩电老大长虹妄想垄断显像管打击消灭国内其他彩电企业,结果是打出了液晶平板电视大流行。长虹的所有显像管囤货瞬间跌价,企业遭拖累险些破产。

不过,西贡共和国陷入经济萧条确实也是马森帝国造成的。马森帝国坚决禁绝毒苹果小盒子,斩断了西贡政府最主要财源。马森帝国陆军常年保持对西贡的军事压力,西贡政府被迫常年维持雇佣军大军,支付大笔军事支出。马森帝国海军舰队频频骚扰检查甚至劫掠击沉西贡国贸易船只,西贡政府的对外贸易收入一度沦为负数,只得出动海军护航和搜捕敌军舰队。

综上所述,对付西贡国小强,军事战,哪怕只是索马里海盗模式,那都是立竿见影,效果杠杆地。至于非货币战争型经济战,指望甩票子用银子砸死他雅的,结果很可能是,呵呵,呵呵,土豪,求您用钱砸死我吧!!如果恨一个人恨的要死,那就抄起家伙利利索索的上,我家发射井打开,发射核弹轰你,这才是有效果的。某些低层面青年,扯什么不买日本车(或许因为收入低),不去日本旅游(他想去,但没钱),不看日本网络电影(可是一直在看),那就是虚伪或者智商太低。在贸易战战场,日本从来都没输。日本实际输的是金融战,是国家信誉战,是先天因素注定的失败。无论在军事上,还是经济上,日本统统地缺乏战略纵深。日本在经济上缺乏足够大的内部市场,只能依赖对外贸易发展。

文中的西贡共和国,上述层面比日本还要糟糕,在没有跨国投资资本收益的情况下,几乎完全依赖各种国际贸易才能存活。这一特征与港仔市有几分类似,一旦周边敌对化,这种小地方必然悲剧。所以,除了经济战和军事备战,在外交层面,马森帝国同样展开积极行动,游刃有余,四处离间,并取得了一定成果。帝国派出使节拜访仰光王国,金边王国等等周边地区小国,对这些国家的国王进行正式册封或建立外交关系,开出种种优惠条件,将其纳入藩属国体系。经过半年多的外交努力,西贡国周边各国均与马森帝国有了一定的联系,或者商务关系,或者是名义藩属国。作为加盟挂招牌的回报,马森帝国向这一地区的小国提供自造廉价军火或无偿援助型军火,抢走了西贡造军火的部分传统市场,沉重打击了西贡军火制造业。这些小国收了军火,占了便宜,多少得对马森帝国有所表示。“那就对西贡方面适当施加点军事压力,或者来点经济制裁,或者来个仅限民间交流。”

a68年8月,西贡共和国在这一地区已是空前孤立,无论政府还是民间都能感觉到这种恐怖的孤单。对一个主权国家来说,陷入孤立或许就是即将遭遇战略侵略的先兆。

a68年下半年,马森帝国战争准备充分,国内外条件成熟,可以开始一场雪耻之战了。9月30日,帝国一纸战书送达西贡政府,告知西贡政府,10月20日起,两国将再次进入战争状态。

再看看一直被战略孤立的守方:

守方是西贡共和国,貌似还有??

还有西贡共和国的萨克森温莎帝国帝国殖民军大品牌。那么,这品牌的知识产权所有人去哪儿了呢?答案是:被吓跑了,或者该叫做主动撤资了。

a67年战争结束后,联军派出调查团前往兰城战场查看情况。这座城市的破坏程度和战场惨状令军官们不寒而栗,继而对马森帝国军的战斗力水平也有了全新认识。此前,他们曾认为马森帝国没有能力歼灭一个装备近代武器并坚守要塞化防御阵地的重兵集团。但事实证明他们完全错了。显然,制造屠城悲剧的马森帝国军同样完全有能力歼灭萨克森温莎帝国的重兵集团,只要这个重兵集团没了海军舰炮支援。面临如此强悍对手,征服计划必须得重新修订或者被当作一个笑话。聪明人很明白,所谓的征服远东早已经成了大梦一场,还未开始的战争也就只能化作泡影了。萨克森温莎帝国就此退出了远东征服程式,但一再声明《共同防御条约》依然“有效”。

“西贡小弟弟别害怕,帝国大哥查理护着你。”

“帝国大哥,你为什么这么讲义气?”

“西贡小弟弟,这是咱查理国王家祖上传下来的骑士精神。”

有了帝国大哥查理国王当后台,西贡小弟弟似乎信心满满,再也不怕那北方怪物了。

当然,在东方人看来,大哥的义气那是纯忽悠啊。东方人都是(势利眼)大明白(帐算的)太明白——萨克森温莎帝国罩着你个地球另一端旮旯小国,完全是为了弄你们家的那些金子银子。而且,这《条约》似乎有些问题。依据《条约》相关“有效”条款,西贡共和国军队可以购买并使用帝国的武器,制服,旗帜,以帝国番号作战;西贡国军队遭遇不利战事,将得到帝国舰队的支援和救助;西贡国官员、军队、国民可以搭乘帝国殖民地舰队战舰(撤离)……仅此而已。如果西贡遭到进攻,无力抵抗,帝国方面是否会派出支援,这是结盟的最关键问题,《条约》中对此只字未提。

尽管只是与小不点之间的一纸缺陷条约,但在帝国高层看来,征服并殖民马森帝国办不到,阻止马森帝国势力扩张却是必须办到的事情。萨克森温莎帝国在这一地区唯一的棋子就是西贡共和国,必须支援和保护西贡,阻击马森帝国。若仅是依照《条约》相关条款纸面意义考量,萨克森温莎帝国确实完全履行了自己的共同防御职责,而且仅限于共同防御。

从a世纪67年两国签约,一直到a69年年底,更确切一点是西贡亡国前的最后一刻,萨克森温莎帝国远东殖民地舰队始终保持有一部分舰只驻泊西贡港内,并派出海军陆战队作为港口守备部队,这似乎是给西贡国及其贸易伙伴们吃下的定心丸。

a世纪68年10月,马森帝国又开战端,殖民地舰队除了护航商船,又增加了无偿撤侨和收费撤离当地人的新业务。

a世纪69年8月,第三次白银战争开打,马森帝国不惜血本疯狂进攻,西贡周边地区战局急剧恶化,西贡港失守已是必然了。a69年10月,殖民地舰队倾巢出动开赴西贡港转运当地殖民者及其家眷,“每艘舰都尽可能的多带人,压舱石被丢到海里,空出舰船底仓,装载银币,金条,各种武器,军工原料和生产设备。实在无法运走的大型设备和生产车间等,就只能原地炸毁了。”

a69年12月10日,萨克森温莎帝国远东殖民地政府舰队正式撤离西贡港。这是真正的撤离,永久性的撤离,舰队带走了全部想走的殖民者及其家眷小媳妇,也带走了买了船票的关系户和他们的金银。

a世纪69年12月25日中午12时30分,皇家海军荣誉号战列舰,74门炮型标准战列舰,作为最后一艘撤离港口的舰只离港。就在出航前一刻,甲板上官兵右舷列队,向这座港口最后的守卫者们敬礼,右舷舰炮开火发射实弹,向正在进攻港口的马森帝国军进行最后一轮舰炮炮击……在隆隆炮声中,最后的萨克森温莎帝国守备部队乘船离开西贡。

三个小时后,西贡失陷,政权意义上的西贡共和国灭亡。

即使当年没有殖民地舰队驻防,西贡仅凭借自己防御海上进攻,那也不是什么大问题,毕竟还有强大的本国舰队。对西贡共和国来说,真正的威胁来自于陆地,帝国方面只有在陆地上才打得赢。但在马森帝国大规模进攻之前,这一殖民地小国却遭遇了比战争更加致命的社会危机。确切的说,这一危机在建国之前就已初露端倪:

a世纪45年,早期工业蒸汽机问世,一开始只是运用在产煤区的粗笨行业,随后是金属锻造冲压加工业,再后来各个行业逐步推广这一新发明。为了应用蒸汽机这一强劲动力来源,机械发明家们绞尽脑汁,一系列实用不实用的发明相继诞生。起初,人们只是为了使用蒸汽机而进行这些发明创造,却丝毫不管是否实用,是否有经济效益。但随着蒸汽动力普及,人力成本明显相对提升,蒸汽机等于经济效益成为一种普遍共识。

(1698年托马斯·塞维利、1712年托马斯·纽科门和1769年詹姆斯·瓦特制造了早期的工业蒸汽机,他们对蒸汽机的发展都做出了自己的贡献。1807年罗伯特·富尔顿第一个成功地用蒸汽机来驱动轮船。瓦特运用科学理论,逐渐发现了这种蒸汽机的毛病所在。从1765年到1790年,他进行了一系列发明,比如分离式冷凝器、汽缸外设置绝热层、用油润滑活塞、行星式齿轮、平行运动连杆机构、离心式调速器、节气阀、压力计等等,使蒸汽机的效率提高到原来纽科门机的3倍多,最终发明出了现代意义上的蒸汽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