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往昔(二)速战

朽烂红木殿 末世战车 5153 字 10个月前

除了“16mm大口径滑膛后装击发枪”,陆战版本加朗炮(carronade),还有一样特殊兵器——法尔科内炮,该炮口径为50mm,身管长度却足足有三米,后装式,使用定装炮弹和旋杆压力气密装置,射击速度远快于前膛炮,可达每分钟6发。值得一提的是该炮采用了双层炮体工艺,内层炮膛为黄铜精铸外层为锻铁,炮膛为高精度水钻加工,有膛线,弹道性能优良,射击精度远高于当时的铸造火炮,精准射程可达500米,有效射程1000米,发射特制的尖头实心弹,用于射击敌方阵营的单个重要目标,相当于现在的狙击步枪。该部装备了3门法尔内科炮,作为vip目标专用狙击武器使用。

武器之外,在编制组织上,萨克森温莎帝国这支编外部队属于近代化职业军队,军官能及时有效的传达执行命令,士兵受过良好的训练,官兵战斗意志极强。这样的军队整体战斗力远高于同等数量和装备水平的封建军队。

…………

与吉森霍夫曼少将部队的北欧宜家简约风格相比,哈米拉一世国王的大军则是步兵为主的波西米亚风格混搭,有种爱喝摩卡咖啡文艺青的感觉。骑兵1000人,步兵30000人,十八般兵器,各个细分型人类兵种齐全,甚至还有非人类部队上古巨兽军——一百五十头战象组成的象军助战。火力支援部队为装备200余门野战火炮的皇家野战炮兵。作为御驾亲征型大军,这支军队的武器和防具都属于当时落后国家的顶级配置:

骑兵只有1200人。对于非游牧国家来说,骑兵从来都是难得的奢侈品,何况该国地处热带,不产马匹。该国配置骑兵,更多的只是礼仪作用和象征意义。300名骑兵,本国世家子弟,具装型重骑兵配置,备有华丽的马铠,使用鎏金马槊、银质骨朵(小头狼牙棒),腰间还有大马士革短刀……该部更像是一支彰显王室威严的仪仗队。600名冲击型重甲骑兵,装备破甲重砍刀;300名弓骑兵,披挂背心装简易铁片扎甲,使用弓箭和自卫砍刀。这两支部队是雇佣军性质,确实是打仗的,士兵全部来自北方草原的蛮族,历来以凶悍勇武冷酷著称。

步兵,分属于六支部队,每支部队编制数5000人,称为“一军”。士兵全是本国人,全部披甲,弓箭手着半身皮甲,格斗步兵使用直背砍刀,半数以上着铁片扎甲,装备有圆盾,其中还夹杂着使用长杆火铳和燧发枪的火器步兵。除了冷热兵器混杂的和稀泥花队普通步兵,还有一支专业的纯队遂发火枪步兵部队,该部也是5000的编制,全部使用燧发枪作战,作为全军的精锐,首次亮相,自然也是一身铁甲(扎甲),号称国之铁壁,番号为皇家燧发枪射击军,别称“铁人军”,被国王视作全军的骄傲。

军事科普:

扎甲是指方形的甲片直接用皮条,绳索互相穿组。甲片横向纵向均互相叠压,刀剑劈砍难入。(通常,刀剑质量不好或军士羸弱无力才会有这个效果)。后期发展为挂甲,横向甲片用绳索皮条紧密连接,伸缩部件则用活动式皮条绳索穿组使得上下两层甲片可以伸缩运动。理论上说,扎甲上的缝隙基本与人体平行,即使从伸缩部位的空隙钻入,兵刃劈砍过来也会被上下叠压的甲片压制在一个和人肌体平行的角度,难以对人体造成有效伤害。但如果进攻者采用直刺战术动作攻击,扎甲几乎无法保护它的使用者。这也是扎甲地区军队热衷于装备矛和槊等刺杀兵器的原因。扎甲的材料早前多用皮,后期出现铁片制扎甲,中国地区还曾大量使用过纸甲和绢甲。中国和中亚国家不同时代都有所装备,主要盛行在公元前400年到公元1600年左右。(360百科这段就是咱给补充的。)

该国军队大量装备了燧发枪,保守估计有12000到14000支,但仅仅是数量上的燧发枪。由于当时中央大陆国家的武器出口禁令,这些遂发火枪几乎全部采购自中央大陆国家的各个地下民营兵工厂,为转轮式燧发枪(在枪机上安有燧石,利用撞击时发出的火星点燃火药,较火绳枪安全、可靠,射速也快),口径11mm,枪筒长90厘米,全长1.35米。在该厂被执法机构查封前,一直生意兴隆,还有自己的行业品牌,青海龙(青海化隆不仅仅传授拉面技术)。当时,不发达国家在世界殖民风暴压力下非常须要枪支这种身管热兵器,地下军购中介那里订单纷至如雪花。这个黑厂产量十分可观,单是11mm这一型号的燧发枪就至少生产了50000支,虽是地下黑兵工厂出品,有如此大的制造数量,应该完全可视作制式枪械了。虽然这货看上去也真的像是制式枪,但作坊货就是作坊货,总是有问题的,尤其是枪管。

有图纸的情况下,枪支制造最主要的难度就在于枪管,枪管需要能够承受巨大的热量。因此,枪管制造必须要用特殊材料,否则枪的精确度和杀伤力就会减弱,甚至会发生枪管爆裂的危险。正规厂家,除了枪管要用有特殊强度性能金属材料,钻孔机无震动冷钻钻孔,还要用车床、铣床等设备和工具,进行精加工,有的还要二次热处理,甚至多次淬火。当下的黑厂,或者说地下兵工厂,这事超级简约,枪管制造流程只需要从一跟长度合适的建筑工地粗钢筋上打出枪洞来,然后从里面打出膛线,外面车床去掉多余金属。更低档的黑厂枪管大体上是用熟铁板卷制锻焊而成,类似于无缝钢管工艺。这对工匠技术要求很高,容易有成品率低,产量不高的问题。文中这家青海龙兵工厂,枪管是用铁条缠绕钢芯或铜芯锻打的。这样的枪管强度上完全无法与黑厂正规工艺相比,正规厂就更别说了。这枪火药装多了,炸膛100%,甚至发射次数多了,枪管某个非枪口部位也会喷火。不过,在发达国家联盟的军事技术封锁下,落后国家也就能买到这样的武器了。

国王的军事顾问称:“未来的步兵部队就是这种样子的,使用遂发火枪作战,还要保留威武的铁甲。王国军人着铁甲是保留军队的传统作风和历史传承。”“步兵炮兵协同作战,这是将来的大趋势。能够远程歼敌的炮兵将变得日益重要。”“我国要建立这样的军队。”

上述话语有王婆卖瓜的成分,但足以证明棉兰王国统治者的军事思想并不落后,至少是足够重视炮兵的。武器装备上,只要能买的进来,总是能跟上时代。面对当时世界各地四处抢掠的殖民者,哈米尔一世早有准备,砸下巨资组建了皇家野战炮兵部队。该国没有能力制造火炮,王国炮兵全洋货,装备有200余门同一口径规格前膛铸造铜炮,全部购自宗主国马森帝国。这些火炮为马森帝国军标准制式中型野战炮,为铜制前膛炮,炮重800千克,炮身长2.5米,口径100毫米。筒形炮身,前细后粗,上面有五道箍,两侧有耳,尾部有球冠。炮口与底部正上有简易瞄具供瞄准用。火门为长方形,每次发射装填1.5~2千克火药,炮弹重3~4千克,为圆筒状或球状金属物,内有火药。该炮采用硬木制炮车装载,可用于攻守城寨和大兵团野战。这些重型武器,历来是哈米拉一世最为自豪的,马森帝国出品,这在当时可是世界顶级先进武器。国际军火市场有个不成文的规矩,小国从哪家买了大杀器就是跟哪家结盟纳投名状,就得效忠这家大国。从地利角度和人文传统,文化习俗等角度看,哈米尔一世也只能从马森帝国买军火。另外,别家谁也没法卖给他如此数量的火炮。

比这火枪火炮更厉害的力量似乎来自于大自然,恐怖巨兽大象。该国使用大象作为攻伐武器已有千年历史,到了热兵器时代依然乐此不疲。对人类步兵来说,那恐怖巨兽的冲击力和威慑力堪比二十世纪问世的坦克。150辆坦克冲过来,手里只有步枪的你将如何应对??怕不怕??缴枪投降??还是绝望的看着子弹被弹飞,枪变烧火棍??

有此雄师,国王陛下此次出征仿佛胜券在握,对他来说这似乎只是一次胜利巡游,也是一场彰显国王威严的战争大戏。既然是展示威严把朝廷主要领导班子都带了过来是必须的,还带了十几个合口味的妃子,小家庭内部也得和谐嘛。此次出征,也算是国王陛下赏赐众臣子和爱妃看个热闹。这样一来,除了战斗部队和必要的该国领导阶层,队伍中还夹杂有大量的“贵宾游客及其”后勤人员,包括国王和其他领导的随行服务员。人多,人杂,后勤压力大,战斗效率必受影响,尤其是行军速度上,但在哈米尔一世看来,这都不是大问题。他把这一国的主力部队都带来了,有必胜把握。

a世纪60年3月11日上午10时,西贡地区北部白露原,棉兰王国腹地,两军遭遇。

吉森霍夫曼少将部队迅速调整为标准的线列步兵空心方阵防御阵型,步兵在外,炮兵和辎重居中。等了好一会儿,临近中午时分,棉兰王国的骑兵才从侧翼杀过来。一阵阵排枪,接近方阵的骑兵纷纷应声倒地,弓骑兵丝毫没有机会前进到放箭的距离,而冲击型骑兵面对步枪刺刀阵从来都是作死,即使有重型扎甲,16mm步枪的球形铅弹依然可以从扎甲缝隙中穿进他们的身体。

侧翼迂回包抄进攻的结果是骑兵们丢下了几百具尸体,仅仅损耗了敌人的弹药。第一阵,棉兰王国败。

本是信心满满的哈米尔一世不想第一轮回合就触了霉头。他觉得诧异,“这敌军跟兵书上的不一样啊。可不管怎样,我人多,我能赢。”他觉得是前线司令官的指挥有问题。午餐后,大军在敌军阵前展开,气势恢宏。国王陛下则登上火线后350米外木质高台亲自观摩指挥战斗。300米,貌似有些近,不过这高台上有10层面厚的防护木墙,应该当前已知武器的防护安全系数100%,请领导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