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徵又向徐光启问道:“那你急着带我们去翰林院是何事?难道翰林院里有西学之人?”
徐光启笑道:“你呀怎么忘了,写《武备志》的那个茅元仪,如今任翰林院待诏。这样的人才,怎么可能被遗忘。啊,对了,你们谁知道宋应星这个人,皇上说,此人乃大才。一定要找到,说什么化学和工业要用到他。”
王徵想了想道:“莫非是江西人宋应星宋长庚?万历四十七年(1619),此人和他的哥哥一起来京考试。因其搜集了多本格物古籍。老夫因此前去拜会过他,以后多有书信往来。此人确有才华,而且向来踏实做事。如能来到科学院,当是大大的好事。”
徐光启闻言捻着胡须道:“你可知现在他在哪里?”
“哎,本来今年他和他的大哥准备再次赴京赶考。却不知得罪了什么人,被定了个什么通匪的罪名。听说前日刚被押解进京,现在关在大理寺监牢。我这几日正在想办法解救他。”王徵叹了口气道。
“通匪?就算通匪,又怎会被关入大理寺?通匪这事,不是应该地方官员处理吗?”孙元化不解的问道。
……………………………………………………………………………..
朱由校用过午饭后,有一口没一口地喝着皇后带来的莲子羹。见皇上眉头紧锁。皇后温言劝慰道:“皇上,朝堂之事多有烦忧,切不可忧虑伤身啊。”
“科学院的事情算解决了,可还有一事。我心里没有着落,很是不安。”
“皇上,您说说。或许妾身可以帮助一二。”
“我对于大明沿海一带的事情,可以说完全一抹黑。那些地方官员递上来的呈报,只能拿去当柴火烧。我找不到一个合适的人选,帮我去沿海查看实际情况啊。”
皇后低头想了想道:“有一个人应该可以帮助到陛下。”
“额,谁?”
“太师,史继偕。”
“太师?”朱由校听到这话,脑子里立刻蹦出了《唐伯虎点秋香》中那个有些懦弱的华太师。太师又是什么生物?
见皇上又不知道太师是谁了,皇后无奈的笑了笑道:“史继偕名头可大了,你想啊,他的头衔可是有两个,太师和太子太师,位列三公额。只是,您得想想办法找找他。史继偕连上十八道请辞奏折后,已经回故乡福建泉州养老去了。”
“为什么一个个都要走?”朱由校不满地说道,心里很不爽:为何东林和阉党就能一呼百应,劳资要找个人,不是要等几个月,就是撩蹄子不干了,这凭什么啊!!艹,劳资明天上朝就要看看,这些人到底有什么真本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