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一章 借刀杀人

虽然有句话叫穷文富武,这话在济宁城却是两样。

大明开国皇帝朱元璋的洪武三十一年间,济宁一州一共才出了一位进士。

随着运河的兴起,其后七十年足足出了十一位进士,此时已然超越了大明的平均值。

而后更夸张,在大明中后期的一百七十年间,足足出了五十三位进士,几乎每科会试都有人高中三甲,就是江南的科举世家,也为之侧目。

这得益于运河之外,那就是因为济宁的烟草了。

在整个大明朝,产出烟叶最多的就是济宁州了,每年产出足足售出二百多万两白银。

济宁州有这两大进项,本地士绅大肆兴办学堂,科举兴商之风大盛,而士绅也不同于其他地方士强或商壮,完全是士商一家,说白了就是士官商勾结。

正是里朝廷有人好办事,哪怕是崇祯下诏发布了华夏第一次禁烟令,又有小冰河残酷的自然环境,于济宁一地却无伤筋动骨的影响,反是在崇祯十一年,护烟队摇身一变,成了城守营。

当然了,名分是有了,人数却不能上报太多,不然可就有造反的嫌疑了,最终这城守营对外宣称只有三百人,是在流民作乱之时协助守城的。

因为济宁城这运河重镇的重要意义,哪怕知道这所谓的城守营的兵卒十倍于那三百之数,朝廷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放任这城守营的存在。

这灾荒连年的,不但是米涨价了,草能卖银子了,烟叶的价格自然也是水涨船高。

可是流浪至此的灾民可不管这烟叶能卖多少银子,对这些饿的脸绿的逃荒者来说,这烟叶就是上好的大馒头。

每日都有灾民偷抢还未收割的烟叶,这可都是银子啊!是以那冲突时有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