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九章 名动两京

有杨翰林从中周旋,加上张震平时低调,这镜子之事牵扯商旅无数,此事在一个月调查无果之后,最终不了了之。

他们又哪里能猜到,张震晚上从不出门是因为,他忙着在工业园搞研发呢。

他们更猜不到,杨翰林这官府中主刑侦的干吏竟然是个奸细,赤硝和硫磺都是他以好几张药方抓药弄来的。

而锦衣卫和东厂平静了,两京可就真不平静了。

民间渐有传说,说是京城烟花巷或金陵秦淮河畔有一种琉璃镜,以其照人,纤毛毕现,比之铜镜清楚百倍。

这事的反应也很蹊跷,哪怕是那些富商们的妻女听到消息,所有的富商基本上口径一致,说那是以讹传讹。

不撒谎不行啊!听说那一面小镜在南阳购买时就高达三千两,到了京师和金陵,转眼就飙升的到上万两银子,而且还是每日一个天价的往上涨,还是有价无市的那种。

撒谎归撒谎,两城的富商贵胄高官重将都在重金求购宝镜,还不是各处花魁自持身价,钱财难以难以打动其委身于己。

听说有一在南阳购置了一块宝镜的豪客,到了京师就赠与佳人,就此成为入幕之宾,那宣传效果彻底激起了男人们的热情,每日几百上千两的往上加,在茶楼宿馆留下求购的信儿。

而那些青楼女子听说之后,向熟客打听琉璃镜之事,每每言辞恳切眼神灼灼,颇有势在必得的意思,更是让众欢客们上心。

再然后竟然发展成谁没被赠过宝镜,就当不得花魁之名。

直到还有十天过年,奇货可居的也忍不住出手了,最后一块琉璃镜,以五万三千两的天价成交。

后来据好事者统计,南阳镇流出的十块琉璃镜,京师占了八块,说是其中两块被御用监掌印太监买了去,估计是献给皇后贵妃了。

一块被晋地大商给买了去,直接带出京城回乡了。

有两块被当朝官员购得,送给妻妾了。

剩下的三块,全部进了花柳巷最大的三家作为镇馆之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