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6章 未清的苏联

为了增加三型坦克的打击能力,苏联人别出心裁地将152毫米的大口径榴弹炮活生生地架设在三型坦克小小的塔基上,结果,机械故障不断,甚至由于头重脚轻、非常容易发生倾覆。

好在此前因为有德国人的传经送道,产量自然没有落下多少,而且技术成熟的三号坦克也因为成本较小,苏联人的生产速度和占有的份额几乎与德国相差无几。

眼看着无法破解德国更加先进的坦克的技术,苏联开始反其道而行之,自行设计反坦克武器,即反坦克炮。进攻不行那就防守,配合各种大口径的火炮,苏联人似乎对自主生产的反坦克炮很有自信,通过反复验证,确定这类武器是抵御德国进攻的最佳方式。

没有复杂的零件,反坦克炮和火炮的生产速度快得惊人。另外,苏联人也在学习和模仿德国人的运动战。以朱可夫为代表的苏联陆军将领坚持强调部队的运动性,同时服役了几万辆卡车,配合行动。

看样子,朱可夫等一批苏联高官想到的不仅仅是要防守,适当的时候可能还要选择反击。

在空军建设方面,苏联似乎更有心得体会。不同德国的全金属结构,苏联人更喜欢用木头制造的飞机,价格便宜,也不需要大功率的发动机。然而,一个极不符合人道的说法值得引人深思。因为兵源垂手可得,可以前仆后继,苏联人的口号是:伤一个算赚,换一个算赢。

但是,海军发展事业成了苏联的军事短板,既然追赶不上,那就干脆放弃。不管是波罗的海还是黑海,更别说北大西洋和太平洋,苏联人的几条铁甲舰都完全不是欧盟的对手,一旦海战暴发,便只有被迫龟缩在港内的份,因此,苏联人并不想在海上与欧盟一决雌雄。

德国从来没有间断过对苏联的情报渗透,同时也想搞乱苏联的社会基础和领导机构。在这方面,联情局的投入是非常大的,甚至连苏联高层领域都没有放过。

多年以来,苏联就想过对境内敌人予以沉重打击,但由于隐蔽战线的敌人潜伏能力强,行动诡密,要想肃剿敌特决非易事。几个回合的较量,苏联人吃了些哑巴亏。痛定思痛,决策者果断采取了政治感化的手段,以此释放善意,召唤那些正在流失的人心。

原以为会出现与德国相似的“格勒纳事件”,但由于苏联领导人成功地化解了这一矛盾,德国终究还是没有看到这令人惊奇的一慕。

埃里克不免有些失望,但转念一想,也许正是因为欧盟的步步紧逼,才是导致苏联彻底放弃了攘外必先安内这个想法的主要原因。

拉姆斯登每天都要接收数不胜数的国内外情报,通过译电部门分析后呈报总统府,以便埃里克做出相应的对策,尤其是苏联方面的情报更是一字千金。

没有清洗的苏联,到底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

1936年8月16日,这天正是第11届奥运会的闭幕日,作为东道主,总统埃里克在闭幕式上发表了热情洋益的讲话,然后因为战事迫在眉睫,他没有留下来观看闭幕演出便迅速离开了。

繁华的柏林异常热闹,体育赛事结束后,全球各地的拉拉队和体育迷们仍然意犹未尽,打算继续留在柏林观光旅游。

游客多了,柏林的治安也就变得复杂了许多,司法部长奥巴登·冯·霍尔维格只好请埃里克出面,让克卢格的国民警卫队共同参与治安管理。

霍尔维格刚刚离开总统办公室,外交部长牛赖特便风尘仆仆地找来了。还没等埃里克开口说话,平时沉稳的牛赖特便进门便大叫大嚷地说有一个好消息要汇报。

芬兰已经在赫尔辛基正式签署了与德国组成紧密的德芬军事同盟,并同时加入欧盟。

“这是个好消息!我的外长阁下。辛苦了,请坐吧,我这里有的是葡萄酒,为了向你表示庆贺,我们干一杯如何?”埃里克举起手上的酒瓶晃了晃。

“太好了,尊敬的总统先生。本人非常乐意,喔,可以加冰吗?”牛赖特可是德国出了名的品酒高手,他当然知道总统府有的是好酒。

“当然,如果你喜欢这样的话。哦,我忘了你可是德国的美酒品尝专家。”埃里克笑了笑说。

欧盟在当时作为一个多边体系的贸易组织,并不具备团结一致主动向他国宣战的条件,其中一国遇到战事,贸易组织国家并无协助其共同抗敌的义务。但是,军事同盟则完全是两回事,不管其中一国是主动进攻还是被动防御,同盟国都必须同仇敌忾,共同参战。

德国、挪威、丹麦、土耳其、匈牙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阿拉伯、甚至包括伊朗和伊拉克都是军事同盟国。而瑞典、阿富汗、捷克斯洛伐克、意大利只是欧盟成员国,除非是组织内成员国遭到外敌入侵,否则也没有理由参战。

之所以芬兰的同盟协议签署对德国如此重要,原因就是埃里克缺少一个参战的借口。看起来,军事同盟虽然只是一个形式,却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现在,德国便能够以大义为名向苏军发起进攻了。

众所周知,如果德国的援芬战争打赢了,就会更加光彩照人,并获得更多国家的拥戴。万一输了,那也是大义已尽,虽败犹荣。

正因为德国的朋友圈越来越大,才导致苏联如坐针毡,为达到自保的目的,才不得不露出了满身的尖刺。随着德国的动作越来越明确,苏联也不会傻傻地等着挨宰,在德国高调扩军的同时,苏联也在努力加强防备。

从来就不缺少人力资源的苏联比德国的扩军更加直接。一场动员令下来,仅仅只花了两年时间就征兵400余万,并相继开赴前线。导致国内颁布的“经济发展五年计划”因为岗位空缺,几乎全部泡汤。

被德国釜底抽薪的苏联重工业受到了沉重的打击,全国范围内几乎找不到一家象样的工厂,就连轻工业也同样受到了牵连。接下来,因为大量征兵,农业生产也遭遇了失去劳动者的厄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