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9章 大乱之际

西方人有一个通病,天天喊民主,却从来都是以强欺弱,不讲道理。因为法国人的霸道,其北非殖民地民众开始不满和反抗,相比其他地方找宗主国磨嘴皮,黑人兄弟显然觉得枪杆子更加有效……为了镇压民众的举事,法国消耗了巨大的财力。

就在欧洲大陆到处战火纷飞,民众水生火热的时候,英伦三岛也似乎不甘寂寞。爱尔兰因为殖民地的问题与唐人街10号开始无休止的较劲,同一时刻,苏格兰人立即站出来遥相呼应。整个欧洲的矛盾此起彼伏,反而就意大利显得稍稍安静。

埃里克并不理会这些,听完拉姆斯登的汇报,他便开始继续拜会那些国内知名的企业。

在亚洲,日本的侵略步伐被局限在华夏东北地区。因碍于和德国交恶会影响获得石油进口的渠道,日本人重新做了战略上的调整。

在华夏的东南沿海,德国的“东亚海军舰队”有着不可小觑的阵容,一艘航母,一艘战列舰,两艘巡洋舰,六艘驱逐舰,其余辅助船只二十余艘。

日本不想与德国直接交恶,只得放弃海路,继续以朝鲜为跳板缓慢进军,为此,沉重的运输压力让日本人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陆路崎岖,尤其是隔山隔水时更加困难,但日本人为了达到吞并华夏的目的,已经利令智昏。

华夏政府非常清楚,德国的保护是非常有效的,常凯申立即提出要求,希望德国舰队在沿海往来巡逻,给日本进一步施加压力,可是,这于这个要求,埃里克却置之不理。

原因很简单,帮忙可以,但徙然增加了许多开支,德国会面临很大的经济压力,因此,埃里克也不得不拉下脸皮,冷却了常凯申提出的要求,毕竟海军动一下就是一大笔开支,这笔钱总不能也由德国海军自己掏钱吧,就算他肯了,民众也不会同意。

世界已经乱了,埃里克却一心一意地在全国各地与企业私会,在外人看来,这一年多的时间里,埃里克基本上都是在国内视察。实际上,他是在与商界人士打交道。

企业家们热衷于发展,所以也期待着国家总统的光临,除了给自己脸上贴金外,也能捞到不少的实惠。

埃里克的访问让不少企业家如愿了,但心情也变得沉重了,大家都期待着德国能交上好运,也让自己十年后有一个惊人的利好。

世界就是奇怪,交通发达了,人们彼此更近了,然而,矛盾也就跟着来了。埃里克不想坐等时势变化,他想主动出击,并在下一个战争到来之前让德国能够从容不迫。

1933年,全世界的人们似乎都得了“好战综合症”,内战、边境磨擦,随处可见。

西班牙内战仍然战火纷飞,华夏的内战也在逐渐升级。就在印巴独立战争前途未卜的时候,美国北部派系斗争同样也十分激列,甚至西南部地区也接连发生了小规模的武装起义。

糟糕的动乱波及面特别广,就连经济发达的联邦德国也难以独善其身,尤其是南部好斗的斯拉夫地区,总是令人紧张不安。

各地杀伐不断,搞得民不聊生,相比之下,原波兰境内的反苏斗争、以及其他地方的小规模冲突就可以忽略不计了。

拉姆斯登每天都会收到一些关于法国方面的动态消息,不管多忙,埃里克都会第一时间认真听取他的情况汇报,然后才去各地视察。

法国东北部大战遗留问题因当初处理不力,一直困扰着最高执政当局,并备受在野党的质疑与指责,反倒是德国一直在出资出力,做这方面的善后补救工作,并获得了当地民众相当高的评价。

马赛是法国南部比较热门的地区之一,因为濒临地中海,极其容易受到国内外激进势力的渗透。从1932年底开始,一股自称共和党的势力发展迅速,并试图推动法国走上共产之路,而且呼声高涨,令执政当局非常头痛。

巴黎,这个纸醉金迷的地方,从来都不平静,作为法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也一直是世界关注最多的地方。虽然历经大战,但依然风彩依旧,始终引领着法国的新时代浪潮。

邻居德国的强势崛起给法国人提供了许多可供借鉴的经验,执政当局也曾不断地寻找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途径,但是,民众似乎并不买账,而作为崇尚自由和勇于革命的发源地,巴黎的联邦党为了争取话语权,通过不断努力,议会席位逐年增加,大有问顶当局之势。

而在欧洲西南角的伊比利亚半岛上,西班牙的内战在列强们的操纵下始终停不下来。所谓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曾经平静的葡萄牙也开始发生骚乱,游行队伍几乎每天都在皇家花园外路过,抱怨着国家经济乏力、民众的福利太少。

西班牙荷西政府与左翼派系的内战持续胶着,国内似乎已经找不到一个明白人,如果冷静下来深挖根源,英、法、美、德、苏、意六国的“好意”就非常值得怀疑,它们之所以乐此不疲地“管事”,主要原因是经济危机时期难得寻找到这么一个理想的军火倾销地。

德国的民族矛盾也在日益尖锐化,复杂的斯拉夫民族地区年年骚乱不止,几乎拖住了汉斯·路德大半的精力,也成为了德国长期以来的欠税地区。头脑简单、民风彪悍的当地人,动不动就以武力解决问题,抓也不是,不抓也不是,司法部长特奥巴登·冯·霍尔维格也感觉十分头痛。

而在东部地区,苏联首先屯兵苏、芬边境,却突然玩了个声东击西,一夜之间调头吞并了波兰。紧接着,苏联大军又开始向北推移,迫使芬兰不得垒起了长长的石壁,以期望可以阻挡苏联的钢铁洪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