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丹麦、土耳其、挪威、匈牙利、保加利亚、罗马尼亚等国家都向荷西伸出了援助之手。仅有瑞典在这件事情上犹豫不决,最后也一直保持了中立态度。在这方面,埃里克表现一惯非常绅士,从来不会逼迫别人做不想做的事。
荷西的右翼长枪党得到各方大力支持后,逐渐掌控了西班牙的局面。此时,左翼的共和党同盟势力也不容小觑,自然不愿就此甘拜下风。于是,英国趁机也以同样的方式向左翼同盟提供了有力的支持。这是埃里克完全没有想到的结果。
不过,让埃里克意想不到的是,历来喜欢刷存在感的法国竟然保持了中立,反而是远在东边的苏联狠狠地插了一杠子。显然,苏联不会选择与英国合作,而是单独开辟了一条蹊径,与共和同盟的一支重要武装保持紧密联系,并愿意提供包括武器、粮食方面的大力支持。
此时,美国也表现出了极其浓厚的兴趣,准备强势插手。尝到过希土战争的甜头后,美国人对这种海外福利战争极其敏感,似乎从来都不愿意迟到。自私的美国人把自己的安全摆在至高无上的位置,不让任何人动这块奶酪,却对他国的动乱与磨擦喜闻乐见。
战争离美国本土非常遥远,只要不在家门口生事,美国人就不会排斥,爱怎么打就怎么打,况且这种战争能够提升其武器的出口量,也能为国内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何乐而不为。
于是乎,西班牙的内战逐渐演变成了一场代理人的战争。各方势力在这里互相角逐,而列强们除了向自己支持的武装力量源源不断地出售武器外,然后就是躲在幕后进行操纵,而让西班牙人在战火中付出极大的牺牲。
就在英、美两国对德国实行原材料禁运的同时,欧洲西南角的上空乌云密布,西班牙各派别武装正杀得难解难分。各方势力什么时候从幕后走到台前,成为了全世界不能不思考的问题。
埃里克现在似乎比谁都清醒,他有一种强烈的预感,既然大家同时点燃了这根干燥的导火索,这枚烈性的重磅炸弹就有可能随时被引爆。
仇恨是通过一点一滴慢慢积累起来的,当恨叠加到一定的程度后,就会衍生成仇。而英、美两国两国也不遗余力地扮演着仇恨的种子,与德国人一步步仇结怨生。
经济危机从美国向全世界漫延开来后,联邦德国的军事与经济界人士就有一种俯视英、美的感觉。埃里克在这方面倒显得非常理性和克制,毕竟德国的体量虽然庞大,但在充满变数、动荡的世界政治格局中,却并非铁板一块。综合实力还没有充分与英、美两国拉开较大差距,就不是全面摊牌的时候。
施特雷泽曼一连几天都没有与埃里克联系,看似很不正常,但埃里克心里明白,稳重能干的施特雷泽曼不是这种工作作风,说不定很快就能给总统府一个令人惊喜的消息。
英国人到底扮演一个什么角色,德国一直认为是个迷,或许英国人自己也很矛盾。当德国四面碰壁的时候,最不应该帮德国人的英国却帮了,而最应该帮德国人的时候,英国人却与美国联手围堵德国。
在埃里克看来,德国与英国很大程度上似乎不是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当两国在许多国际领域产生分岐和矛盾时,大都是总顾长麦克斯和驻英大使安德里亚斯两人以私人关系给解决的。
按照海军总司令希佩尔的想法,德国海军早在几个月前就已经发起了主动攻击英国皇家舰队的行动。难以想象的是,如果这一行动获得大多数赞同,情况也许是另一回事,或许拉玛七世仍然会秉持与德国的友好合作,大量提供高质量的天然橡胶原料。
蛮干只会迅速消磨自己,要让德国在短时间里快速壮大起来,就必须先埋头苦干、积草屯粮、低调发展。这是麦克斯辞职的前一天与埃里克发生争吵时说过的话。他希望德国韬光养晦,厚积薄发,先增强底蕴,在平静中寻找与英、美两国在国际政治舞台翻盘的机会。
埃里克虽然口头上并不支持麦克斯的意见,其实在内心已经完全接受了这种主张,所以,对于贝腾·冯·塔戈里施原计划在1930下半年择机发射德意志联邦第一枚运载火箭的任务也悄悄取消了,因为埃里克现在还不想过份刺激西方国家。
自从西南欧洲战火连天后,埃里克养成了天天看地图的习惯,甚至在办公室里一猫就是一整天。
欧洲是一个充满生机的地方,也是一个地缘关系极其脆弱的地方,其中联邦德国与意大利算得上是不打不相识的老朋友。但是,墨索里尼下台后,却并没有促使意大利国内左翼思潮随之消散,反而随着战败割地、赔款导致这股激进势力迅速蔓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