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0章 第10集团军组建(求推荐票、月票)

原第2步兵教导师的保卢斯和舍尔纳组合也被拆开,舍尔纳晋升为上校,受命组建国防军第74装甲师。同时,舍尔纳可以从第2步兵教导师择优带走一部分将士,作为第74装甲师的底子,其余战斗员可从新兵开始培训。

第74师与古德里安的第73师的筹建措施完全不是一回事,埃里克担心两个师的战斗力会拉开太大差距,才不得已而为之。毕竟古德里安在装甲部队工作的时间较长,对于装备的认知肯定比舍尔纳更多,因此在组建新军的经验上也会更丰富。反过来,如果让舍尔纳也带新兵,难免会和第1、第73的战斗力差距拉开太大。

德意志联邦国防军一个准装甲集团已经初见端倪,对外号称国防军第10集团军。这时,埃里克突然再出大手笔,直接晋升曼施坦因为中将,全权管理第1、第73、第74三个新锐装甲师,并向陆军司令龙德施泰特负责。实际上,也就是向联邦国家总统埃里克·艾德里安负责。

至此,陆军的“外科手术”似乎还远远没有结束。接下来,埃里克又将第15掷弹师的雅库巴施·冯·卡隆从第5集团军马肯森的手里调出来,放到了第10集团军下面,中校军衔晋升为上校。

整体来看,因为第2、第4集团军正在边境战斗值班,除新老士兵的交替外,基本上没有什么变化。

自此,情况已经非常明了,这支即将成立的第10集团军是一支新型机械化部队。但是,因为这支军队的打造过于匆忙,暂时还只能算是七拼八凑。或许有人会认为埃里克抠门,其实不然,正相反,至于来年的费用,还须要通过内阁的表决。

勃劳希契和龙德施泰特都有些忐忑不安,对于会马上到来的下一年度军费预算,估计又将掀起一场小小的暴风骤雨。

埃里克似乎并不在意别人的非议,只要自己认为有利于国家、有利于国防建设,那就抛开一切杂念,并放开手脚做好。虽然说江湖险恶,人心叵测。只要大公无私,翻了船也只有一脚背深的水。如果怕这怕那,缩手缩脚,便只能是一事无成。

外界对埃里克是否会在对芬兰军售的方案上签字的猜测一直不绝于耳,正相反,而埃里克却每天忙忙碌碌地,似乎有意让他们继续就这么猜下去。

实际上,埃里克本人也十分矛盾,与其他人不同,他的行为将决定德国与苏联是否还能以能源换技术的双边合作是否继续生效。军售能赚钱,这是肯定的,但埃里克想到的并不是眼前的小利,而是国家的发展大计。

虽然征兵工作还在勃劳希契的主持下继续进行,而且兵源的文化质也好于历史同期,但埃里克却一直非常看好从前拥有的那72个整编师,并亲切地称呼他们为自己的嫡系部队。

追根朔源,埃里克之所以把这72支劲旅视作自己的嫡系,不光因为他们是联邦德国的国防老底子,更重要的是这72个师几乎是欧洲范围内所向披靡的唯一陆上劲旅,曾在一战中受到过战火的磨练。

有过实战经验,和平时期也从未间断过高强度训练和演习,这样的老部队随时就可以拉上战场,冲在第一线,专啃硬骨头。

毫不夸张地说,这些老兵个个都是德军以后充当教官的最强班底,真要是因为“后浪推前浪”而把这些老牌部队给拆散了,别说埃里克舍不得,龙德施泰特更舍不得,而且国防部也会极力阻止。

新兵是部队的新鲜血液,每年都必须进行一次大换血,这是部队年轻化、知识化的根本要求。不用担心新老契合度,部队似乎就是一种天然的融合剂,新兵与老兵之间用不了多久,很快就能溶为了一体。

以老带新是部队传统和惯例,不光德国如此,世界上其他有影响力的军队同样也是如此。

春季征兵以来,埃里克就整天泡在基层部队,并亲自过问、组建了7个教导师和一个独立教导旅。这样做的目的非常清楚,主要是促使部队扩军后能在最短的时间里解决战斗力的问题。

唯一让埃里克最操心的还是装甲部队,毕竟若大的德意志联邦目前还只拥有一个像样的装甲兵师。虽然曼斯坦因将军是这方面的行家里手,而且古德里安和隆美尔都是欧洲大陆的赫赫名将,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他们无法捏泥成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