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6章 凯塞林帮海军

“是的总统先生。随手画的,当然算不上杰作。”凯塞林回答道。

地图很特别,另外还附有一份极其重要的军事计划,虽然非常粗糙,但却精准地将欧洲各国的军事部署进行了详细标注。

作为军人,凯塞林的绘画技巧肯定有些生硬,而且使用的纸质也不是太好,但架不住战略思想非常老到,可以说妙不可言。

地图同样也呈现了德国的海上布局,尤其是地中海与各国之间的明争暗斗。但是,凯塞林也给埃里克出了一道难题,那就是进一步加大德国地中海海军装备的投入,尽力挤压其他国家在这一地区存在的空间。

很显然,要实现这个计划,德国仅凭现在在地中海屈居法国之下的海军力量是无论如何也办不到的,唯一的办法就是继续抛掷重金,增加地中海舰队舰只,让制海权和制空权同时获得。但是,英国人肯定不会同意让步,如果德国一定要逆势而上,两国便将引起严重的外交风波,甚至有可能在地中海发生擦枪走火的事件。

埃里克掂量着手上这份令人心动的军事计划,又看了看那份粗糙的手工地图,不停地在办公室里来回踱步,久久不语。

凯塞林当然知道总统现在的心里非常纠结,但他也知道,如果德国不能成功地化解眼下的矛盾,不久的将来,德国就有可能迎来最大的危机,也许比一战还要糟糕得多,甚至遗害子孙后代。

埃里克用鹰一般的眼神直直地盯着地图,将握紧的拳头重重地砸在办公桌上。

“我们早晚与英国人会有一战,既然如此,倒不如先壮大自己,用实力让那些骄傲的英国人闭嘴!”埃里克似乎在用牙缝说话,但说得斩钉截铁,连凯塞林都感到吃惊不小。

“尊敬的总统先生,我敢说,如果我们处处让步,英国和法国便会认为我们软弱可欺,甚至得寸进尺。世界是强者的世界,哀求只会助长别人的嚣张气焰,我们是时候凭实力说话了。”凯塞林的话无异于火上浇油,更加燃起了埃里克的斗志。

“就这样吧,我的将军阁下。我马上联系驻英大使施密特先生,让他随时做好应变准备。另外,让艾娜塔通知雷德尔将军尽快来总统府,我要让他早日实现这一计划!”埃里克说完,将桌上的电话铃用力按下……

听到电话铃声,艾娜塔不敢耽搁,一路小跑来到了总统办公室。

地球似乎太小,也非常脆弱,土地和利益根本不够列强们攫取。科技欠发达的时代,大家各干各的,互不干涉,倒也相安无事,可是,由于飞机与海船的出现,阻隔没有了,距离也不是问题了,吵架便开始了,有的国家竟然不管不顾地撸起袖子干仗。

率先动手的一般都是标榜“文明礼仪”的国家,因为有着盘根错节的利害关系,这些长期“挤在一起”的邻居们肝火非常旺盛,而且远非其他地方人可比。

列强们讲理的方式有些特别,大都使用坚船利炮,而且有些横行霸道,因为他们总是鼓吹自己“高度文明”,而其他人都不“文明”。

地中海是大西洋沿岸国家通往印太的咽喉,更是各大洲海上贸易的必由之路。随着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重要性的突显,列强们纷纷开始寻找理由,在这一海区投送军事力量,以确保本国利益不受损害。

目前,最有影响力的几家海军都已部署到位,开始在“自家的后花园里”自说自话,自编自导。

1929年年底,意大利在这一海区首先拥有12艘战列舰,2艘轻型航母,累计大小舰只共计两百余艘。

历数意大利的大型舰船,其中4艘战列舰和2艘轻型航母是德国帮助其建造的,因为他们看中了德国军事技术,所以,两艘航母基本上都属于汉诺威号的缩小版,其中安科纳级的吨位仅仅只有2万吨。

套用意大利的老话来说,地中海就是自家的游泳池,用不着用一个大型的移动机场来点缀池子。对此,德国海军都保持了理性克制,不与理论,毕竟埃里克总统曾经对海宁有过明言,不要与意大利这个准盟友发生任何军事冲突。

土耳其是这一地区的暴发户,也是海军实力的老二。

仗着有原油管道的日夜奔流、以及大量矿石的输出,享受丰厚利好的土耳其从德国购买了11艘大型先进战列舰。虽然其中两艘属于一战遗留产物,但通过库洛姆福斯造船厂修修补补后,倒也可以象模象样地在地中海狐假虎威。

凭心而论,土耳其的军事实力并不似外界所言的一无是处,其中另有5艘新式德造战舰在这一地区就叫做可圈可点。因此,凯沫尔总统时常无视英、法、美的警告,长期在黑海和地中海大摇大摆,也惹得苏联老大哥都横眉怒目、咬牙切齿,恨不得将凯沫尔大卸八块、大块朵颐。

不光如此,土耳其还拥有万吨以上军舰一百余艘,可见其海上实力不容小觑。为了这事,苏联多次找德国进行交涉、发表抗议,但每次外交危机都被埃里克逐一化解、或是被不断释放的好处给收买了。

诚如埃里克的预判,土耳其的海面威胁远远不如陆地上来得那么直接有效。多年来,埃里克对周边各国也算是驾驶有方,长期是打一棒子给颗枣。以帮助土耳其海军崛起为契机,再向苏联输出各种陆军技术和装备,甚至派遣规模不小的专家团队分散到苏联各地实地考察,并结合不同的地质地貌设计了数款新式装甲车辆。

虽然这种养虎为患的操作让国内外政治人士产生疑问,但德国得到的好处却远远超出了付出。为了“报答”埃里克的“恩惠”,苏联不断地向柏林投桃报李,尤其是矿石的输出更是源源不断。虽然土耳其张扬的作法让苏联人总是感到不悦,但德、苏之间这种互利互惠的关系,同时弥补了三方的分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