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里克对国防军进攻的速度一再提出更高的要求,等于给部队将士发出了明确的信号。军内不少人开始悄悄议论,并将“闪电战”的可能性当成了茶余饭谈论的话题。隆美尔虽然也在猜测总统的构想,但作为高级指挥员,他却不能象普通士兵那样满口跑火车。
眼下,坦克进攻的速度要考虑许多制约因素,隆美尔真怕到时候让总统感到失望。
实际上,坦克的越壕能力虽然一开始就深受重视,但各国都是仓促制造后就开上了战场,除了对乘员的防护性,并没有太多考虑速度和越障等因素。而德国目前也没有什么经验可以借鉴,只能慢慢摸索,这才有了眼下的尴尬。隆美尔觉得还真应该有一番计较了。
一战过去并不太久,其中比较典型的是英法两国的坦克,英国k系列的菱形过顶履带设计,虽然无法体型庞大,但是通过性能确实很好,可有克服大部分障碍物。相比之下,法国的施耐德坦克和圣沙蒙坦克就逊色的多,两者都延续了履带式拖拉机的设计,虽然这种常规设计可以为坦克提供更多可能,但过短的履带使得这两者的通过性都很差,特别是身体奇长无比的圣沙蒙坦克,一不小心就会被壕沟两头架起来。
根据军情局提供的数据表示,法国在战争末期设计的雷诺1917坦克相对稍好,虽然车体短小,但其车后安装了一个翘板,可以弥补车体过短的缺陷。
最重要的是,雷诺1917虽然采用了常规设计,但悬挂和履带设计都比之前两位“前辈”先进得多,加上车体重心低,在越过反坦克壕时不会一头栽下来把自己卡住。雷诺坦克改变了老式坦克的基本结构,非常值得借鉴。
隆美尔、曼因斯坦、古德里安,包括班杰明和亚尔维斯等人都喜欢经常翻看埃里克给他们寄过来的军事杂志,包括联情局、军情局提供的许多相关资料,并从中受到启发。
隆美尔发现,在雷诺1917之后,虽然仍有过顶履带这种落后设计出现,但基本上都是昙花一现,虽然坦克的高度和重心也都得到了精心控制,但这一切也只是为了更好地越过战场上那些不成规格的壕沟,却也同时容易“掉链子”,尤其当履带遭到直接打击后,整辆坦克便成为了挨打的受气包。
按照埃里克在国防部的沙盘推演,东线,跨过尼斯河后,除了水网纵横地带,波兰西部地区随处可见一战时期留下的壕沟,如果坦克越障性能不好,部队推进就会受阻。相比之下,西线也同样留下了更多的堑壕,部队面临着同样的窘境。
全面改进四型坦克刻不容缓,也是唯一的出路,隆美尔立即命令班杰明与亚尔维斯共同向总统府和国防部草拟申请报告,并希望能尽快得到总统府的批复。
柏林选帝候大街国防部、国防技术研究中心会议大厅,德意志联邦三军将领正在进行一场激烈的自由式国防辩论。同一时刻,不来梅临时空军基地数十架bf-10战斗机和八架hs123轰炸机目标北海西北49号海区,再次展开了远航训练。
与之一同进入北海训练的还有fa-01汉诺威号航空母舰、以及整个驱、护、潜编队打击群。
此时的fa-01汉诺威号航母甲板上已经停放了多架bf-10c舰载战斗机,服务人员正在进行出海前的各项准备工作。非常明显,这次演习的主要科目将是进行舰载机航母平台起降训练。
联邦德国海军副总司令、兼北海舰队司令员莱因哈特·舍尔亲自指挥这次海上军事演习。这位身经百战的老将自从获得埃里克的赏识后,更加老当益壮,精神焕发。
随着离码头部署的解除,庞大的航母打击井井有条地护卫着汉诺威号驶向演习目的地。
北方部队正在紧张训练,而此时南方的坦克训练营地也一直在隆美尔的带领下进行难点攻关以及新型坦克的检测。
因为隆美尔不能到柏林参加辩论,埃里克大清早便将电话打到了法兰克福的训练营地,并要求部队要重点找到快、准、狠的军事打击要素,尤其是解决坦克的快速突击难题。
坦克自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登上历史舞台,已经统治陆战半壁江山,虽然还存在不少缺点和不足,但坦克仍是各国地面战争中攻防最为平衡的突击兵器。
看似坚不可摧的铁甲坦克,其实也有不少克星,现在,天上有攻击机,地面有敌对坦克较量,反坦克地雷等等。战场上的风险是不可预期的,不过,坦克最烦的还是那些沟沟坎坎,有时候在训练场上也有翻车的现象。
遵照埃里克的指示,曼因斯坦和古德里安前往柏林参加国防辩论会期间,隆美尔必须主动挑起部队技术攻关和日常训练的工作。
坦克是为了克服一战典型的战壕和铁丝网而生的,两条(有时候也会有四条)履带赋予了它强悍的越野机动性,说它会被沟沟坎坎放倒,许多人肯定不太相信。其实,坦克的越野性能和通过性能强悍也是有限度的。如果壕沟和障碍物足够宽,也足够高,还是能够有效制约坦克的机动。所以,隆美尔准备在坦克的基础训练中尽量让乘员记录好越壕宽度、垂直过障高度和最大行驶坡度三项指标,以便在进行升级时考虑这些因素。